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5期 ID: 152858

[ 聂俊亮 文选 ]   

沙僧:不能被遗忘的人

◇ 聂俊亮

  [摘要]《西游记》里唐僧师徒中的次要人物沙僧往往因其不突出而常被_人们所忽视,本文从沙僧在取经队伍中的种种表现出发,通过沙僧的性格和本领,以及他在调和取经队伍的人际关系方面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沙僧这种不求名利、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人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推动社会的发展。沙僧是一个不能被遗忘的人物。
  [关键词]“粘合剂”:本领:个性:义重情深
  
  一、沙僧在取经中的重要性
  
  原刻足本《西游记》论唐僧三徒弟的功劳分别是:孙悟空因一路“炼魔降怪有功”,正果“斗战胜佛”;猪八戒因“口壮身慵”而一路“挑担有功”,正果“净坛使者”;沙和尚因一路“保护圣僧,登山牵马有功”,正果“金身罗汉”。纵览全篇《西游记》,在两位师兄都去降妖时,默默担负起保护师父重任的是沙僧;当妖怪来袭,自己明知本领低微,还依然挺身而上的也是沙僧。每当路遇高山,唐僧心惊肉跳之际,他都巧言安慰;当悟空降妖遇挫之时,他会帮助出些主意;当取经队伍的人际关系出现危机时,作为好好先生的沙僧又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润滑作用。他会劝解唐僧;他会帮助猴哥儿;他也会时不时刺八戒那么一下……他是取经队伍中最平凡的一员,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员。
  取经路上危机四伏,困难重重,取经队伍如同汪洋中的一条小船,稍有动摇,便有舟覆人亡的危险。小说第四十回,红孩儿作法,将唐僧摄走,无影无踪。悟空因师父不听劝告,认妖为善,气极之下说出了“散伙”的话。这本是一句气话,但八戒竟信以为真,随声附和:“正是,趁早散了,各寻头路,多少是好。那西天路上无穷无尽,几时能到得?”在此关键时刻,沙僧的及时表态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他从散伙的利害关系人手,“师兄,你都说的那里话:我等因为前生有罪,感蒙观世音菩萨劝化,与我们摩顶受戒,改换法名,皈依佛果,情愿保护唐僧上西方拜佛求经,将功折罪。今日到此,一旦俱休,说出这等各寻头路的话来,可不违了菩萨的善果,坏了自己的德行,惹人耻笑,说我们有始无终也!”既从大处着眼,又充分照顾到自身,因而使悟空回心转意,八戒急忙认错。一场散伙危机消弭于无形。
  沙僧却是个灵山大将,见得事多,就软款温柔,近前跪下道:“兄长,我知道了。想你要打杀我两个,也不去救师父,径自回家去哩。”行者道:“我打杀你两个,我自去救他!沙僧笑道:“兄长说那里话!无我两个,真是单丝不线,孤掌难鸣。兄啊,这行囊、马匹,谁与看顾·宁学管鲍分金,休仿孙庞斗智。自古道: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望兄长且饶打,待天明和你同心戮力,寻师去也。”一番深情款款的话语,终于让孙悟空回心转意,兄弟三人齐心协力,天明去找寻师父。
  
  二、沙僧的本领
  
  仔细对比唐僧三个徒弟,沙僧作为三弟子本领自然比不过孙行者,但相比猪八戒,沙僧的本领却不见逊色几分。论武器重量,他的宝杖与八戒的铁耙同为五千零四十八斤,一斤不差;论变化,清人刘一明《西游记原旨读法》中认为“沙僧不变,八戒三十六变,行者七十二变”,其实沙僧同样会变化。四十四回行者变元始天尊,八戒变太上老君,沙僧同样能变个灵宝道君,而且在《西游记》斩妖除魔的过程中,八戒真正用得上变化本领以助行者的机会也不是很多。第一次见面,八戒用尽了吃奶的力气也只能和他打成平手,最后还是行者请来观音才收伏了他;八十五回作者又借小妖来评论他,老妖问小妖“沙和尚比猪八戒如何?”小妖道:“也差不多。”不过真正上战场,他不仅远远不能与大师兄悟空比,而且比二师兄八戒也稍为逊色,这实在不是由于他偷懒或胆怯,而仅仅是分工的缘故。而《西游记》中对唐僧三徒弟作出这样的分工又是基于他们的本领和性格而作出的。
  首先,孙悟空作为大师兄,他的本领最大,是炼魔除怪的主力军,由他每每负起炼魔降怪的重任是必然的:而猪八戒和沙和尚相比,二师兄猪八戒懵懵懒惰,粗心大意,象打尸魔的过程中最先受骗的除了凡胎肉体的唐僧就是猪八戒了。而一旦孙悟空离开唐僧,那觊觎“食得一块唐僧肉便可长生不老”的群妖们难免会乘机来对唐僧下手。而这时,负责看守马匹行李和保护师父的任务就显得责任重大。他不仅要小心谨慎还要时刻警醒,而就这两点来说,也唯沙僧能够胜任。大师兄性急如火,遇到妖魔往往是主动出击,等待不得;二师兄贪吃好睡,见了变幻成美女的妖魔就方寸大乱,显没耐性,难以胜任保护师父的大任:而沙僧勤恳谨慎,无疑是留守的最佳人选。纵观《西游记》,八戒真正在战斗中有所建树的时候并不多,充其量只是个行者的助手而已,而让沙僧来当这个角色的话恐怕只会强过八戒而不会逊色多少。至少,在遇敌时他总是“急急帮攻”,每逢水战或于下水的话,则是八戒与他为主,有时又是他一人打头阵。如黑水河唐僧与八戒被妖捉去,这次是行者看着马匹行李,沙僧奋勇上前。他参加的战斗的次数虽不及行者、八戒多,但每次作战,仍不失为一员猛将,像八戒那样战到一半溜了、逃了,或睡觉去了的事,可从未有过,即使打败了,或是被捆,也决不投降,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从不气馁,沙僧真可谓英雄也。而反之,如若让八戒留守而沙僧出战,恐怕行者前脚一走,后者来三四小妖,使个调虎离山计就可以支走八戒而捉去唐僧了。故我认为作者对身为配角的沙僧虽较少从正面描述,但毛宗岗说过:“文有正衬,有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就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是正衬也。”《西游记》中对猪八戒惫懒和缺点的塑造正是反衬出了沙和尚的循规蹈矩和老实平和。
  虽然把沙僧的本领显示的不是很逊色,但是正是因为他本领的不足他换了另外的方式来增张他的不可替代性。
  
  三、沙僧的个性
  
  1.自觉的“赎罪”意识
  沙僧本来是能够在天宫稳做卷帘大将的,只因失手打碎玻璃盏这个偶然性的失误,便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因此,观音菩萨劝他跟取经人当个徒弟,他当即表示“愿皈正果”。西天路上,悟空动不动便神采飞扬地宣扬自己大闹天宫的神韵风采,八戒动不动便分行李散伙,甚至唐僧也常常表现出乡关之思,只有沙僧一心一意西天取经,希望以此赎清自己打碎玻璃盏的罪过。最明显的是作品第40回,红孩儿捉去了唐僧,八戒和悟空提出散伙的话,沙僧一听,便“打了一个失惊,浑身麻术”,说道:“师兄。你都说的是那里话。我等因为前生有罪,感蒙观世音菩萨劝化,与我们摩顶受戒,改换法名,皈依佛果,情愿保护唐僧上西方拜佛求经,将功折罪。今日到此,一旦俱休,说出这等各寻头路的话来,可不违了菩萨的善果,坏了自己的德行,惹人耻笑,说我们有始无终也!”可见,赎罪意识已经深入到了沙僧的骨髓,而他西天取经的全部行为和动机,都可以从这种赎罪意识中得到合理解释。
  2.驯顺服从,明哲保身
  比起悟空的大闹天宫和八戒的调戏嫦娥,沙僧失手打碎玻璃盏并不算什么罪过,可他受的苦难却最多。但他却连一点抗争的念头也没有,只是默默忍受。西天路上,他不像悟空、八戒那样骂唐僧“脓包”、“罢软”,而是处处对唐僧表现出最大的恭顺和忠诚。沙僧对取经集团内部矛盾曾起到调解作用,促进了取经集团的团结,但当矛盾激化的时候,却又常常缄口不言,明哲保身。
  毫无疑问,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务实精神和善良品格是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正是在这些优秀传统的支撑下,我们的国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可以看出,沙僧其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缩影。沙僧身上的种种优点——善良老实、埋头苦干、忠于职守、不争名利、默默奉献等等,都是我们民族优秀传统的具体体现,都带有农耕文明条件下国民性格的基本特征。沙僧这一人格范型,正是绝大多数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普通劳动人民的形象写照。这种人,无论在古代社会,还是当今社会,都是劳动人民中的大多数,正是他们,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社会的发展:正是他们。甘当无名小卒铺平道路,建成社会主义大厦;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在现如今的社会中,这种民族传统更应该发扬光大。
  因此说,《西游记》能成为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不仅有唐僧,悟空,八戒的功劳,其中沙僧形象塑造的成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沙僧是一个不能被遗忘的人。
  
  参考文献:
  [1]明·吴承恩著:《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清·刘一明:《西游记原旨读法》,引自《杭州师院学报(社科版)》1984(1):77,
  [3]清·毛宗岗《三国志演义》回批,引自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10):373

沙僧:不能被遗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