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爱国主义是肖邦音乐创作的思想基础,这一思想贯穿在他的许多作品当中。肖邦首创的音乐体裁叙事曲中,更加突出的表现了这一思想。本文通过对肖邦叙事曲创作特点分析,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思想,并为当代音乐创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肖邦;叙事曲:爱国主义
波兰十九世纪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肖邦,一生致力于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中,其创作体裁包括波罗涅兹舞曲、玛祖卡、夜曲、叙事曲、圆舞曲、幻想曲、船歌、回旋曲、谐谑曲等等。叙事曲作为肖邦首创的钢琴体裁,在众多的体裁中却占有不可估量的地位。
叙事曲(Ballade)源为声乐曲的体裁,肖邦把它发展成大型的器乐曲,并使它具有宏伟广阔的史诗性的内容。
肖邦叙事曲有如下特点:
一、旋律优美,节奏灵活多样,融歌唱性、器乐性和叙事性于一体,具有民间的音调特点
肖邦的旋律创作深深地扎根于祖国波兰民间音乐的土壤里,波兰民间音乐中所特有的变体发展,歌唱性和器乐性的结合则体现在肖邦首创的叙事曲当中。在肖邦的创作中,当他的创作回到原来的主题时,他钟情于运用变化的再现方式,将旋律隐藏在丰富的和声、织体当中,特别是经过句的运用,在丰富的变化中隐藏着主题。所有的这些都将歌唱性与器乐性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我们发现在肖邦的创作中,存在着旋律的巨大魅力。关于旋律,肖邦善于运用大量的装饰音,它们快速灵活、激动奔放,具有人声所不可能达到的突然性和多样性。节奏方面,大都运用了4/6或6/8的拍子,使音乐始终保持着叙事的格调,他运用的节奏也常常与祖国波兰民间音乐尤其是波兰舞曲联系紧密。如《F大调叙事曲》中体现明显的附点节奏:3/8拍或者三连音感觉的均匀的节奏及在此基础上的变体;还有体现抑扬顿挫的先长后短或者先短后长的不平均的节奏,使得叙事曲在叙述性的基础上不失浪漫。这一系列特点根源于肖邦的爱国情结,使他的音乐创作与波兰民间音乐紧密相连,进而使他叙事曲旋律别具一格。
二、和声、调性大胆,突破了古典时期的语言,同时具有自己的和声语言特征
在《g小调叙事曲》中,肖邦在古典传统的基础上,大量地运用二级七和弦、增六和弦,并且对其解决也有自己的特点。如在《g小调叙事曲》中展开部的头一个段落,作曲家运用了副属和弦代替属和弦持续进行,达到了强调属和弦的目的。肖邦还使用大量灵活的和弦外音,使得和声总体效果复杂而丰富。另外,肖邦的叙事曲中蕴含有浪漫主义音乐特有的三度叠置的色彩性和声。关于调性,肖邦常运用同一旋律片断在不同调性上呈示的方法,形成一种并置所来的对比效果:一方面是对旋律(主题)的强调,另一方面是旋律的一种变化,带来一种“熟悉的新鲜感”。他通过对同一主题在不同调性上的转换,将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如在《f小调叙事曲》中,多次运用了按三度转调的主题反复,还有在《g小调叙事曲》的呈示部运用了大小调交替进行的手法。正是因为肖邦强烈的爱国情感,才促使他在艺术表现上能够大胆地突破和创新,做到别出心裁,使其乐曲在灵活自由中被完美地呈现出来。
三、在结构上,肖邦的叙事曲宏大、复杂、独特
肖邦在传统的曲式结构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自己大胆的创新与尝试,创造了新的音乐形式,但又没有失去古典音乐传统中的对称、平衡与逻辑。如在《g小调叙事曲》的连接部分,肖邦并没有沿用古典奏鸣曲式当中连接部根据主部主题发展的原则,而是采用了新的音乐材料,具有独立的意义。在《降A大调叙事曲》中,第二主题在展开部前的再现体现了回旋曲的特征,而第一主题在再现时的变化又有变奏曲中变奏原则的特点。在《f小调叙事曲》中,两个主体的发展都有采用了变奏发展的手法,而第一主题在变奏中又加入了插部,这又具有回旋曲的特征。从这些曲式原则的混合运用的复杂性中可以看出肖邦是在奏鸣曲式原则的基础上,自觉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加入了回旋、变奏等曲式原则。从这些曲式原则的运用中可以看出肖邦叙事曲的庞大与深刻的思想内涵。肖邦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深沉而强烈的,如同一条奔放的河流,急需找到一条宣泄的渠道,而肖邦正是通过宏大、复杂的叙事曲来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正是有了这种情感作支撑,才使肖邦的叙事曲具有独特的魅力。
从肖邦叙事曲的选材、创作技法和对钢琴叙事曲体裁的完善中,可以看出作曲家的个人情感与爱国主义情感的结合程度在音乐的创作中发挥出的作用。作曲家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创作技法共同促成了叙事曲的巨大魅力。透析肖邦的叙事曲不仅能够明晰爱国主义情感在音乐作品中的表达,而且能够感受出其高超的个人创作技法,同时也为当代音乐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廖乃雄,肖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2]赵彬宏,逯克刚,肖邦(第一叙事曲>分析[J],音乐探索,2006:(2):26-30
[3]扬正君,论肖邦f小调叙事曲的多曲式结构原则[J]l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1):101-104
[4](苏)索洛浦捷夫,肖邦的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