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5期 ID: 152910

[ 王志宏 文选 ]   

诗歌诵读教学探微

◇ 王志宏

  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重在丰富学生的积累,启发学生的想象,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审美能力,提升生活品质。从语文工具性的要求来看,诗歌作品简洁、含蓄、蕴藉、抒情、想象等特质对培养学生感悟能力、读写能力都是大有好处的。
  “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诗歌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诵读和鉴赏。那么,诵读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诗歌的诵读首先要求读者有情,情感把握的准确有助于诵读表现的到位。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是诗人情感的瞬间进发而产生的。人在旅途,惊讶于一朵花的美丽,感慨于一颗星的明亮,自然而然的从心底发出一声赞叹——啊!这难道不是诗歌最原始的内涵和最终极的意义吗?从原始社会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开始,一泓不起眼的清泉流淌在历史丛林,汇聚了成千上万条江河,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我们在其中流连赞叹,采撷一朵朵浪花,让它涤荡心底的徘徊、失落:让它唱响生命的快乐、昂扬,这是穿越时空的灵魂与灵魂的相连,精神与精神的共鸣。
  教学中可以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学生的直接经验不足,我们就介绍或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了解诗人的整体风格,进而去体会诗人写诗时的感情基调等等。
  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营造特定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相关的图片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有助于触动学生情感。比如,在教授顾贞观、纳兰性德的《金缕曲》时,先让学生了解诗人之间的友情,简介古代的流放制度,诵读前展示流放地宁古塔的图片,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情绪,当学生带着这样的认识来朗读“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时,也许就会流下动情的泪水。
  
  二、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心中有情,读起来才能动情。诵读是对诗歌的再创造,从诵读的方式上来说,“可以个体诵读、小组诵读、全班诵读,可以整齐诵读、艺术诵读,可以默读、朗读,可以熟悉性诵读、表现性美读”,关键是根据诗歌具体的思想内容、不同题材,诗人特定的风格,确定最佳的诵读方式、诵读步骤。大体上,要求读出抑扬顿挫。
  从情感上看,缠绵要读的舒缓,语调稍轻,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愉悦的尽量轻快,跳跃,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从题材上说,爱情诗要读出缠绵悱恻,语调优美婉转:讽喻诗读出或揶揄,或愤激的情感,利用声调的变化达到效果;哲理诗可用沉稳、字正腔圆表现人生思考;送别诗可用低沉的语调表现离情别恨……
  具体到一首诗,要指导学生读出诗歌内在的节奏。叙事部分语调相应舒缓一些,议论、抒情部分可热烈一些。整首诗的诵读要体现出层次感,有起伏,高潮部分出现前可适当停顿,用爆发式的发声方法表现激烈、豪放的情感。如李白的《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
  “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在诵读时配上合适的音乐,有助于烘托情感。一些古曲,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很适合搭配古诗词。
  对一些已经被现代人谱曲的诗歌,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不妨让会唱的同学来演唱,激发起学生读诗的兴趣,深入体会诗歌之美,更进一步,可以让学生发表见解,配乐与原诗的情感、内容是否相一致,这样对诗歌的解读必然可以深入下去。
  
  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诵读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发挥自己范读的优势。所谓适当,就是要把握一个度,不可不范读,任学生的理解、表达过散,也不可全范读,使得学生失去了诵读的积极性,完全满足于欣赏老师的读。教师应把学生读好作为最终目的,切不可“读揽大权”。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该读则读,该点拨则点拨,该放给学生读的就大胆的放。
  比如一些思想内容比较容易理解的诗作,完全可以教给学生自由发挥,可能会让老师收获意外的惊喜。
  一些诗意过于含蓄,情感不容易表现的诗作,可以教师适当讲解,大声朗读,学生轻声跟,体会把握好情感,再让学生重点表现。或者让几位同学分别读,让其他同学讨论分析读的优劣,提供改进的方法,或从语调上调整,或调整重音等。对难度较大的诗作,还可以播放名家朗诵的录音,让学生感受诵读带来的感官、心灵的享受。
  教师读与学生读相结合,形成百花齐放的课堂气氛。
  
  四、咏歌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有条件的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肢体语言的知识,让学生恰当使用肢体语言,增强诵读的表现力、感染力。
  
  五、几点补充
  
  (1)默读是诵读重要的一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不应忽略。
  (2)名家朗读材料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范读,只要有能力,教师要尽量自己读好,可增强诗歌教学时的感染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3)举行多样的活动,如朗读比赛,诗歌朗诵会,促进诵读。
  总之,在诗歌教学中,只要我们放手让学生大胆去读,放声朗读,有感情的读,就一定会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从而爱上这一中华传统文化,那时,美丽的诗歌就会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继续传递下去。

诗歌诵读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