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素质教育的挑战,商务英语应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及所面临的具体环境,确立并着力建设高效的培养体系,以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具有较强商务英语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而在供给体系中,组成结构正在发生着变化,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所占的比例正在逐渐下降,据统计,目前仅占40%左右;与此同时,一些“准英语专业”(比如商学、国际贸易和物流等)学生英语综合技能的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并不比一般英语专业的学生差,反而更加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竞争力凸现,非常突出地表现在全国性的英语演讲大赛等考试中,非外语专业学生的成绩往往超过外语专业学生。面对此种情况,商务英语理应以“专业核心竞争力”以切入点,深入开展调研,确定问题的根缘,找出解决的办法,从而使商务英语专业具有一种独一无二的能力,形成足以战胜任何对手的强大竞争优势。
一、调研情况
据调查,2007年3月,教育部首次批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设立高校第一个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同时,也批准在高职高专设立商务英语专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截止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可以说,全国性的“商务英语热”业已形成。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培养体系,达成了一些共识,如认为“商务英语”(Business English)是语言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功能变体,指人们在商务活动中所使用的英语,通常由三个要素组成:商务背景知识(经贸、金融、公关、管理、营销等领域)、专业领域的语言和商务交际技能;另外,各高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大致相同: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应用能力;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从事国际商务的谈判、管理、翻译和文秘工作;通过英语专业四级、大学英语六级、剑桥商务英语(BEC 3)、托福(成绩不低于580分)和雅思(成绩不低于600分);获得英国LCCI的国际职业证和报关员资格证书等。横向对比,目前在商务英语专业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学校也有很多,如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该学院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打破按学科设置实验室的传统格局,突破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界限,构建校级的“国际商务实验中心”,形成“国际商务链”的七个具体实践环节;但是,大部分高校商务英语大而空,有体系没内容,存在的很多的问题,带来的后果是培养的学生“竞争力”日趋下降,急需发展和完善。
二、问题所在
通过对学生调查显示,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等英语能力,而在商务背景知识、商务交际技能方面普遍较欠缺。追根溯源,问题大多表现在日常教学的安排上,表现在:
1.教师的问题
在大学里,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外语教师大多属于“语言型”或“语言文学结合型”的人才。他们的语言基本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能够胜任语言基础课的教学,但是他们知识结构单一,大多数不具备相关专业课的基本知识和实践经验。在授课过程中,无法深入、透彻地讲授商务专业知识,造成学生难以真正掌握商务英语知识,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此外,教师的职称构成不能形成合理的梯队,教师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很少,这意味着很多教师在理论和实践的教学中缺乏一定的经验。
2.教材使用混乱
商务英语教材从载体上分,主要有传统纸质图书和电子音像制品两类。从内容上分有三类:以专业内容为基础类:以语言技能为基础类和混合类。目前,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的商务英语专业,既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又没有统一的课程教学大纲;通常是一个教师自己拟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选用一本缺少权威性的教材。其结果必然是,同一门课程,千校千种教材。
3.传统的教学方法落后于商务英语专业课程
商务英语专业课课堂常见的教学模式大多表现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即“逐词逐句解释+翻译”或者“翻译+词汇学习”。传统思维定势难以改变。这是商务英语专业课的一个突出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不符合商务类专业课的属性,因为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可能性不大。商务类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学生如不能参与教学的实操环节,收益就不高。改革教学方法,适在必行。
三、解决的办法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求解:
1.加强商务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商务英语专业的双重性决定了该专业教师的特殊性,既要具有一定的商务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商务实践经验,又必须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因此,各高校应该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上加强投资和监管力度,并积极争取校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努力为教师的学习、培训和实践创造良好便利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师资队伍既博通商务基本理论知识,又专精商务专业方向知识,做到教学的基础工作。
2.教材建设
各高校应根据实践教学的反馈情况和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不断完善已有的成熟教材,并适时开发或从国外引进新教材。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做到灵活处理运用教材。在使用教材时,要抓住教学重点这个关键,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可能只需一笔带过,而有些内容则需要反复练习。这样就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增删。
3.改革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教师应相互学习、探讨,结合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把研究出的优秀教学方法运用其中。比如借助于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将学生毕业后可能遇到的各种工作环境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制作成集声音、图像、动画等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英语学习环境,向学生呈现英语的知识点和语言点,并在此对学生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这种能力训练的环境因其相对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兴趣。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体现主体意识,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这个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控制者和主体,而只是指导者、评价者、管理者或材料组织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自己学习的计划者、评估者或管理者。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商务英语专业可将实践课程分为课堂实训、校内实验室实训、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不断深入开展实践性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建立科学、系统、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使技能训练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应用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改革考试制度
考试形式应由以往的单一笔试改成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两种形式,应侧重于商贸案例分析、英文外贸函电、翻译、写作等,增加实际能力的考试。并将实践能力等级考试与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督促学生不但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赖铮,高校英语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十个指标[J]外国语文,2009(5)
[2]李明清,商务英语教学中孪生性问题及求解[J],大学教育科学,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