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视《小崔说事》栏目是继《实话实说》之后的又一极俱代表性的民生类谈话性节目,它强调平等交流和人情味,大众参与性,追求正常人际沟通所产生的愉悦感、放松感。但从《小崔说事》栏目的自身的发展我们也不难看出,它还是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小崔说事》需要不断摸索自己的栏目特色和发展之路。
[关键词]《小崔说事》;栏目特色;发展之路
哲学家柏拉图说:“人们渴望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希望对某种问题找到答案,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永远离不开沟通、交流”。但现代社会的生活逐渐离散,对于新近发生的事件,人们缺少一个相互交换的意见、表达看法、互相倾诉的公共场所。于是他们渴望通过电视实现对一些问题的认同,渴望在公众化的个性表达中获得一种自我的认知,在人性化环境中获得一种情感的慰籍。在这样的渴求下,类似《小崔说事》的民生生活类电视谈话节目应运而生。2003年7月,《小崔说事》周末晚间正式开播,它的基本宗旨是“以旧鉴今”,它以“忆往昔,看今朝”为栏目基本特色。
一、《小崔说事》的特色
《小崔说事》的特色是以“老照片、旧影像、旧事物”开场,用丰富多样的表演、展示、短片等方式将内容有机地分成几个单元。轻松、随意、含蓄、幽默的整体风格成为众多谈话类中的一朵奇葩。他力求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旧事作引子,起头是在过去,落点却是在现在。从中挖出有新闻价值的东西。在节目中探讨对某事的共同意见,宣泄大家对此事的情感,引导观众的主流价值观。2007年新版《小崔说事》更加注重在讲述人生故事、分享人生经验、收获人生感悟的基础上,导入对于事件更深层次的的思考与讨论,向观众阐述事件背后所蕴涵的道理。内容上,《小崔说事》以平民故事为中心,注入广大受众对于此事的深层次思考。深刻挖掘故事内涵,深化所要探讨的主题,力图让主题得到更广范围的共鸣。
二、《小崔说事》需要的发展之路
随着谈话类节目和民生新闻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使谈话类节目的竞争变的日益激烈,作为以收视率说话的电视节目需要不断的推陈出新,不断的改变以吸引观众的注意,保持观众对节目的忠实度。通过增加节目形式,丰富节目内容,完善自身特色,加强个性化发展等方法,不断的完善节目本身。
1.《小崔说事》需要个性化的发展之路
首先是选题的个性化。个性化的话题是谈话节目成功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话题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存在着不足。在话题的选择上,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更注重教育和指导意义,权威和专业是选择嘉宾时至关重要的标准。这也同样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即我国电视谈话节目选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嘉宾缺乏亲和力等等。所以,《小崔说事》在话题选择上必须提出人们关心和深层次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才能推动谈话类节目的发展,也才能使栏目充满个性。
其次是品牌的个性化。从电视受众的角度看,品牌是受众日常经验中积累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电视谈话节目作为一种商品需要品牌的宣传和广告的支持。《小崔说事》也要不断地进行广告宣传,打造自己的个性品牌。每一个品牌栏目都具有其自身的特性,这就是栏目的个性化。
再次主持人的个性化。崔永元以个性化、本色真诚主持为基础,构筑受众与主持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主持人的个性决定了节目的个性,主持人的知名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节目的知名度。崔永元“机智幽默、不温不火”的风格,独有的崔氏语言和主持魅力,让他在自然之中抓住了受众的视线,赢得了受众的共鸣。在日益激烈的媒体栏目竞争中获得了其他栏目难以企及的竞争力。
2.《小崔说事》需要内容多样化的发展之路
该栏目需要访谈内容多样化的发展之路,增强其节目内容覆盖面。《小崔说事》已经发展了相当一段时间了,节目到现在为止也已基本定型。细细观察它的发展轨迹,其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它最大的不足在于选题的狭窄,对一些实际存在的社会敏感问题不敢接触,偶尔谈及也是蜻蜒点水,不作深究。生活的视角是广阔的,百姓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小崔说事》如果要更真实地反映当代百姓生活的全貌,在选题上还应有勇气进行大的突破。例如,我国广大农村8亿农民的生活及他们的内心想法,最应是《小崔说事》需深入反映的题材之一。
3.《小崔说事》需要形式多元化的发展之路
目前来说《小崔说事》节目形式过于单一。每次同样的场景,同样的背景音乐,类似的开场白和结束语,日子一久,观众难免生厌。在面对面的交谈中,人们不仅能够听到对方的语言,还能够看到对方的表情、动作、服装、服饰、环境氛围,所以《小崔说事》要打造节目形式的多元化进而相互感染构成的谈话现场。这就要求它要强化传播理念上的多元化,增强观众之间的互动、提高现场的气氛,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直播节目形式。
民生类谈话节目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希望《小崔说事》栏目能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断的发展壮大,通过他能看到和听到真实民意的交流与表达,成为中国老百姓真正喜爱和支持的栏目。
参考文献:
[1]王婷,双层反馈:电视谈话节目的特色和优势,现代传播,2002(1)
[2]李欣,陈巍:电视谈话节目的现场控制,新闻前哨,2004(8)
[3]杨迪雅:电视谈话类节目趋向平民化,工人~日报,2004(9)
[4]翁佳,名牌电视访谈节日研究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