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续写是一种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方法。同时,它又是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力的好方法,更兼有拓展语文能力,向课外延伸的功能。故培养学生的续写能力是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一项作业。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经典范文,结尾含义隽永,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对这类课文(如《皇帝的新装》、《桃花源记》、《孔乙己》等),教师要善于“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进行适度的拓展延伸,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使语文课更加丰富多彩。
[关键词]《孔乙己》:中学语文:案例分析
《孔乙己》是鲁迅最喜欢的小说,他用孔乙己的故事表达对于弱者的同情,揭示人间的冷漠,完成了关于封建社会中国知识分子生存状况、命运际遇的深刻寓言。成亨酒店是清朝末年封建社会的缩影,这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处处透露出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又在旁人的笑声中走向死亡,这阵阵笑声揭露了那个社会的病态和残酷。课文结尾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究竟怎么死的,谁都没有看见,谁都不去关心。而我们却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一下这个可怜的读书人,读写互动,开拓语文教学的新天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都已学过了《孔乙己》这篇课文,孔乙己是一个可笑又可悲的人物,鲁迅先生通过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出场,又在人们的笑声中走下人生舞台,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病苦以及整个社会对苦人的凉薄。小说以喜剧的氛围,悲剧的内容来写孔乙己这个人物,更增添了小说的悲剧力量,更引人深思。小说的最后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从实际情况看,孔乙己是肯定死了,但他是怎样一种死法呢?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他最后是怎样死的?为什么?
(教师板书:孔乙己之死,学生积极思考)
生:我认为是生病死的。因为他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时已经被打折了腿了,他又没钱医,伤口很可能要腐烂。
师(含笑点头):得破伤风?(学生笑)(教师板书:病死)
生:老师,我认为是冻死的。因为他没有棉衣,只穿一件破夹袄,那时已经是冬天了,不冻死才怪呢。
师:好!你也善于从课文中找证据啊。(板书:冻死。见举手的很少,补问一句)其他同学呢,你们是怎么想的?孔乙己还可能怎么死?
生:饿死也有可能。他没有亲人,孤苦伶仃,又老又穷酸,哪有钱买吃的啊!而且他又很懒惰,除了替人抄抄书什么都不会。他都那样了,也不会有人请他抄书了。
师:对,他可不是一般的懒,一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故意拖音,几个学生开始会意地接下去)“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你们能达到那种境界吗?(生笑)这位同学说得太好了!谢谢你!(板书:饿死)
(接下去学生纷纷说出了几种死法:摔死,自杀,被狗咬死,被人杀死等,教师一一板书)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这堂课就要请大家写一写孔乙己之死。(学生恍然大悟,个别在皱眉,但多数是兴致勃勃的)
师(板书:续写):续写,是指从原文出发,遵循着原文的思路,对原文作延伸。续写前,要紧的是熟读原文,做到故事情节烂熟于心,人物性格准确把握,全文旨意透彻理解。只有这样,续写的部分才能与原文一脉相通,融成一体。续写大家以前也练过,一般要注意哪几点?(学生沉思)师:同桌之间不妨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板书)
续写的几点要求:
1、性格发展忠于原文。
2、情节发展顺理成章。
3、刻画人物多用描写。
4、细节场面深入刻画。
5、想象联想合情合理。
师:那么刚才这些死法中有没有不忠于原文的呢?(在“自杀”旁打个问号)我觉得“自杀”值得商量,请大家课后去讨论讨论。有没有可能在梦中死?(学生惊讶)
师:你们小学时学过一篇写人死的文章,记得吗?
生(努力回忆):《卖火柴的小女孩》!
师:她是怎样死去的?孔乙己一生的愿望是什么?他会不会在美梦中死去呢?想一想《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后的情况,能否用两文揉合起来的方法来写?再想一想孔乙己死在哪天更能增添悲剧的意义?(启发学生思考)(交流略)
师(结束语):孔乙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死法,但都应有合情合理,合乎他性格的发展,如果他的死能更增添小说的悲剧意义,那么在作文的境界上将高一个档次。同学们,充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相信你们一定能写出一个精彩的故事!
[案例分析]
这是我校林老师为青年教师上的一堂作文指导示范课,我认为这堂课是高效的,是成功的,确实起到了“示范”的作用。
一堂课是否有效,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学生。课堂上,学生在林老师的启发引导下,注意力集中,情感十分投入,积极地“动”起来——动脑思考,动耳倾听,动口发表自己的看法。尽管课堂气氛不是十分活跃(加班上课,又有全校语文老师和部分领导在听课,这是正常现象),但是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是相当高的,他们确实“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语文课程标准》)。课后,我立即作了一个小调查,询问了不同层次的六位学生,反馈的结果也证实了我的观察。我的问题是:“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或启发?《孔乙己之死》能独立完成吗?”他们都谈到喜欢这样的课,说林老师上课很有激情,能激发大家的情绪;也更加深了对孔乙己这一悲剧人物以及那个病态社会的理解,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懂得了作文要善于模仿已学的课文,要进行合乎情理的想象和联想;描写人物要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描写方法,等等;更主要的是,学生普遍觉得有东西可写了,有要写一写的欲望了。
就整个教学过程而言,我认为这堂课有两点最值得我们学习:一是教学目标不作简单呈现,而是自然地动态生成;二是内容设计具体细致,立足于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语文素养和收获,极富针对性,非常“实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三:“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此教学设计以问题“你认为孔乙己是怎样死的”展开,抓住了教学的兴奋点,学生学得很积极,教师教得也轻松,是一个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教学设计。比如五点续写方法要言不烦,便于学生掌握。又如指导学生想象孔乙己可能“做美梦死去”这个环节时,引导学生联想《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场面,联想《范进中举》中范进中
举后众人的表现,想象孔乙己梦见自己中举后,众人(长衫主顾和短衣帮)如何巴结讨好他的情景。尤其是“让孔乙己死在哪一天更能增加课文的悲剧效果”这一问,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加深了学生对“以乐景写哀,亦备觉其哀”的认识,有效地把阅读教学与写作表达结合起来,能借鉴,易学习,套用一句俏皮话说,就是“高!实在是高!”
《语文教学通讯》有篇文章《致力于上好朴实高效的家常课》,令我深有感触。林老师的这堂示范课,正是这样一堂“朴实高效的家常课”。林老师把更多的着力点放在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探讨上,而不仅仅是放在教学方法的更新上,这是“生本”思想的最好体现。我想,如何以学情分析为抓手,上好每节“家常课”,真正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要深思的问题,也是林老师的这堂课的意义所在。
[附学生习作]
孔乙己之死
许佳娣
天气已经很冷了,阴沉沉的。街上热闹起来,人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因为已经到了年关,人们出来准备点几年货。
“这不是孔乙己吗?成这样子了,怎么还没死啊!哟,瞧我这张嘴,大过年的怎么这么说话。”一个穿着短衫的中年男人笑着。
孔乙己依旧坐着用手走着,只是走得更慢了。听见这番话,他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不满,对于别人的挖苦,他早就司空见惯了。
自从那次离开咸亨酒店后,他心里一直念叨着亚圣孟子的教导:“嗟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暂时放下读书人的架子,偶尔向人家讨点残羹冷饭,居然熬到了现在。但是,祖上传下来的那间旧屋子早已让丁举人霸占了,后来伤口也渐渐恶化,他已经几天没出来了,也几天没吃东西了,今天好不容易出来一趟,也没讨到什么充饥的,只喝了几口冷冰冰的溪水。
孔乙己眼冒金星,昏沉沉地在路边坐了下来。突然他感到锥心的痛,哆哆嗦嗦地伸出右手看了看,这只写得一笔好字的皮包骨头的手,已经嵌进了许多泥沙,血肉模糊惨不忍睹。他无奈地摇了摇头,一脸颓唐。
他太累了,想找个地方,好好的、美美地睡上一觉。
他想起附近那座荒废了多年的破庙——他现在的栖身地,就一寸寸地挪向那里……
那庙真的很破了。门拴已经蛀蚀脱落,与地面呈60度角半掩着,门上落满了灰尘。孔乙己费力地爬进庙内,瞥了正中间那袒胸露乳的弥勒佛一眼,忽然觉得很不对劲,愚昧无知的短衣帮、小孩子嘲笑他倒罢了,为什么居然连这破庙的弥勒佛也要笑他呢?唉!他慢慢挪到墙角那个稻草窝里,迷迷糊糊地躺了下去……
他梦见自己中举了,坐着八抬大轿荣归故里。路过咸亨酒店,掌柜的和那些短衣帮呼啦啦跪了一地迎接他,连声呼喊“孔大人”,还请他去喝酒。他得意极了,摆了摆手,慢悠悠地走下轿子,踱进里面的屋子。
人不少嘛,都是些穿长衫的。什么张大人,李老爷,王举人,潘公子……有一个人看来眼熟啊,他定睛细看,原来是丁举人!丁举人正冲着自己笑呢。孔乙己别过头去,心想:“我才不怕你呢。”丁举人走过来,一脸讪笑:“几月不见,别来无恙啊,孔兄。”“托丁兄洪福,别来无恙。”丁举人继续笑着说:“孔兄有否雅兴,到寒舍一聚?”孔乙己心想:“你这样的人也配请我。”于是说:“丁兄好意,鄙人受宠若惊,只因明日有约,恕不能应允。”丁举人一顿,只好说:“无妨,无妨,来日方长。”
天黑了,北风一阵紧过一阵,要下雪了吧。远处传来爆竹声,噼里啪啦真是热闹。破庙内,孔乙己蜷缩着,一动不动,脸上露出高傲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