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学历史教学作为使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的教学科目,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对中国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将德育思想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既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德育思想的提高。
[关键词]德育思想:中学历史教学:渗透
德育,简单地说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开始接触到的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从而使学生使形成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和平、勇敢等良好的思想品质。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同时做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中学历史课的课程特点和课程内容决定了中学历史课是除了中学思想政治课外最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课程,也是最能取得良好效果的课程。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注重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从而使历史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和德育素养提高的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德育思想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主要有以下有效途径:
一、重视课堂教学中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爱国主义精神是德育思想的首要内容,也是作为中华民族一份子的中学生必须拥有的。中学期间作为学生成才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将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与学生的历史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是学校和中学历史教师共同面临的任务。世界黑人改善协会的建立者玛科斯夫·卡维也曾说:“无史之人如同无根之树、无源之水。”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对爱国主义精神更加强调。中华民族作为一个人才辈出的国家无论是在唐宗宋祖时代还是在鸦片战争时代中华民族受到其他国家的侵略,但不同历史时代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风姿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貌和优良的道德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魂魄和脊梁。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时应该有机结合历史教学知识点注重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在,以提高学生的品德。如在讲授到两次鸦片战争时应该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历史过程、历史影响进行细致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到鸦片战争的所有始末,从而体会到弱国无外交的深刻含义,以及在哪个饱受帝国主义国家侵略的水深火热的时代中华民族人民为了挽救国家于危亡之间所作的努力。面对当时清政府的步步妥协、软弱无能的局面,仍然有诸如:邓世昌、刘永福等许多爱国主义人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危亡而为国捐躯,由此使清政府的行为与人民的行为形成强烈对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学生在享受今天和平的环境的同时不能忘记曾经的国耻,更应该致力于为国家的繁荣富强。
二、中学历史教师注意教学方法
1.注重教学与实际的联系
目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着历史教师教案与教学相互脱离以及教学过程传统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历史教学和德育思想的渗透都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在教学目标中能突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中学历史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学生能有效的接受到道德教育的途径但是在现实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很大历史教师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过程与方法、能力的培养等很少顾及,将中学历史科目过度的认为是记忆性科目,不论学生平时学习怎么样,考前只要注意识记就能有效掌握历史知识。这种错误的教学思想,只能使学生死记硬背住一些知识,而对历史知识中的德育思想却不能领悟到,更加谈不上活学活用。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根据历史知识的特点,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注重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充分挖掘历史知识背后的德育思想得隐形知识,不能将历史知识的传授视为一项任务而应该当成一种艺术,在艺术传授中升华自己同时提高学生的德育思想,为学生在生活中活用历史知识奠定基础。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受中国传统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学过程传统化是很大历史教师所面临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发挥的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却没有突出,缺乏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明确提出要改变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中心论”,把课堂的主宰权交还给学生。教学课题应该是师生共同拥有的生动的、和谐的课堂而不是教师的“独角戏”。但是很多教师听了许多按照新课程的理念上的示范课,他们自身也上了校内或教研组内的公开课,组织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历史课应该不存在问题。可是,实际生活中却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只有有效转变教学观念,强化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学,通过开展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学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改变教师中心论的现象,也才能更好的进行德育渗透,德育渗透不止是体现在历史教学的知识中。同时也体现在历史教师的个人魅力上,比较历史教师是为人师表,其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因此应该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
德育思想在中学历史知识中很多地方都有所体现,需要历史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来进一步使学生接受到更多的德育思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少玉,新时期中学历史教学中民族意识的培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4)
[2]孙侠,中学历史教学“史论结合法”初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