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5期 ID: 152882

[ 程娟 文选 ]   

图式理论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 程娟

  [摘要]高职学生对英语阅读普遍存在一种惧怕心理,导致英语阅读教学费时低效。本文试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基于图式理论的高职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从而改变目前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低效的状态。
  [关键词]图示理论:英语阅读理解: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一、引言
  
  英语教师常常把高职英语阅读教学的费时低效归功于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很少有英语教师对自己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进行反思。他们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收机器,在阅读教学中,把阅读文章中的词、句、语法结构如填鸭一般“塞”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样导致了学生逐渐对英语阅读失去兴趣,学生难免也会对英语教学产生抵触情绪。其实,有效的英语阅读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已有的各种各样的知识积极来理解语篇的语言信息符号的一个过程。这里所说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就是“图式”。
  
  二、图式理论
  
  图式(schema)这一概念是由18世纪的康德(Kant)最早提出,而这一概念的发展要归功于格式塔心理学家巴特勒特(Bartlett),在其经典著作《记忆》(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and Social Psychology,1932)中,把“图式”定义为“对过去的反应和经验的积极组织”。即“图式”就是被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及怎样把这些新信息丰富到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图式中每个组成成分构成一个空档(slot),当图式的空档被学习者所接受的具体信息填充,图式便实现了。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姆尔哈特(Rumelhart,1977)对图式理论的解释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他把图式解释为以等级形式储存于长期记忆里的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在鲁姆尔哈特看来,人们头脑中已有的图式会影响或支配其对于新信息的理解,因而人们认识新事物时,总是设法将其与已有的(已知的)事物联系起来(找到关联),以促进对新事物(信息)的理解。
  
  三、图式理论下的阅读理解信息加工方式
  
  所谓理解过程就是认知过程的一种,是主体把新的、未知的信息和个体原有的、已知的知识联结起来的过程。但这种联结不是随意的凑合,而是受主体头脑中“认知结构的制约”。阅读理解过程就是认知理解过程的一种。传统的阅读理论认为,阅读理解过程是读者对书面语言进行机械、简单地译码的过程。古德曼和其他理论家对此提出批评,他们认为阅读是一种积极的,主动地接受信息、解码与意义重构的有机结合的过程,而整个阅读理解的过程都离不开读者的图式知识。运用图式处理信息主要有两种加工方式:
  第一,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bottom-up processing),是指读者个体利用文章中符号所构成的的意义进行理解,从对字母、单词、句子的低级分析到高级综合理解、并激活较高层次的图式的过程,其过程是由字-词-句-段落-语篇的过程。
  第二,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up-downprocessing),是指读者个体调动自身的背景知识和个人经验(高层次的图式),根据文章的部分文字材料,对所要读的内容做出预测,然后通过阅读来证实自己的预想或期待是否正确判断、推理、概括,由综合到分析的过程,其过程是由语篇一句子一词一音的过程。
  
  四、图式理论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根据图式理论对阅读理解过程的解释,笔者把图式理论应用于高职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为了证明图式理论对高职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历时一个学期(18周)的时间,选取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师范教育系07级两个平行班(07W811,07W812)进行实验研究。07W811为实验班,07w812为控制班。在实验班阅读教学以图式理论为指导,而在控制班还是采用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实验班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为:
  1.利用导入激活学生大脑中的内容图式,帮助学生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一些文化背景知识,也可以对文章内容做出预测
  比如,在新生第一节课讲到第一单元课文How to BeCool at college,教师就可以利用导入活动,让学生讨论:Why di dy oudecide to go to college?(你为什么决定上大学?)What does going to college mean to you?(上大学对你意味着什么?),How would you spend and make the most ofyour owntimeatcollege(你将如何充分利用好大学生活中的自己的时光?),学生的回答可能五花八门,但是在他们心目中就有了如何支配大学生活的想法,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就课文的标题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这时学生就会放下思想包袱,带着问题进入到文章内容之中。
  2.通过对文章、语篇的结构分析,激活学生的形式图式
  比如,在阅读记叙文的时候,要求学生抓住文章的机构要素:who-when-where-what-why-how在阅读说明文时,可以从结果入手找原因;可以先提出问题再到解决问题;可以从比较到对比。总之,形式图式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文章内容的脉络结构,能够使学生借助对阅读内容结构组织及其篇章组织的内在联系的理解来对整个阅读理解的主题做出预测,并且在读后能够对阅读内容能够很好的回忆,并将之应用到自己的英语写作之中。
  3.采取各种方法激活学生的语言图式为阅读扫清语言障碍
  如头脑风暴(brainstorm)、利用多媒体、图片,话题讨论,幻灯片等。比如,在讲到Rocketing to Stardom这篇文章时,讲的是与姚明有关的文章,文章有大量的词汇与篮球运动有关,在阅读之前,利用话题讨论与幻灯片把与篮球有关的词汇呈现给学生,这让那些对篮球运动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兴奋不已,轻而易举地就帮助学生扫清了词汇障碍。
  4.帮助学生建立阅读策略图式在阅读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阅读策略图式可以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和效果
  如在阅读中遇到生词,借助上下文线索推测词义,或根据篇章结构线索迅速捕捉文章大意。例如,在“Shemaybepoor or wealthy,educated Dr illiterate.”一句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借助句子的平行结构:“poororwealthy”与“educatedor illiterate”属同一结构,“or”前后两个词意思相反,由此可推测出“illiterate”的意思为“未受过教育的,没文化的”。而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多向学生介绍记叙文、说明文等文体的在篇章结构方面的共同特点,掌握了这些特点,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就会更快更好地理解词语、句子和整篇文章的意思,尤其在阅读较难懂的文章时就会提高效率。学生的阅读策略可以分为逻辑关系线索、信息查询线索、捕捉大意线索、背景知识线索、篇章结构线索等几大类,在阅读过程中,启发学生主动地利用策略图式来解决阅读问题。
  笔者在本实验中,分别设计了三次测试:前测、中测和后测。试卷分别选择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08年6月、12月和09年6月的阅读理解真题,测试时间间隔为9周,满分为35分。将三次测验成绩进行对比,如图所示:
  在对比中发现:实验班的阅读成绩无论是对于自身纵向的对比还是与控制班的横向对比,进步都较大。
  笔者在实验后。对实验班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显示:在图式理论指导下,学生提高了英语阅读的兴趣和动机明显增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积极利用图式对阅读内容与结构及相关信息做出预测;学生普遍喜欢教师采用的图式激活的方法,认为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大大增加了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对于他们提高英语口语和写作大有帮助。
  
  五、结语
  
  笔者从研究图式理论中受到启示,把图式理论运用到了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之中,研究验证了其理论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基于图式理论的高职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活跃了阅读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克服了传统阅读教学的费时低效,极大地改进了高职英语阅读教学的效果。

图式理论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