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5期 ID: 152849

[ 任婧 文选 ]   

《孟子》的交际意识

◇ 任婧

  [摘要]本文试图从孟子的思想基础“义”为出发点,围绕着孟子对“义”的阐释中所体现的人伦思想寻找其交际意识到主要原则。在这个过程中,追寻了孟子提倡的“义”与孔子提倡的“仁”之间的内在关联,阐发了孟子所提倡的“义”里体现出的“业缘交往”、“情缘交往”和“亲缘交往”等三个不同方面的交际原则:君臣有义:朋友有信: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
  [关键词]仁、义、人伦、社会、交际
  
  一、《孟子》交际意识的核心概念——任、义、礼、智
  
  交际是指人与人之间为了交流信息,表达情感,实施行为等目的,并通过言语或非言语行为进行相互沟通。孔子要求人际互动要以仁义道德为基本准则。在中国伦理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孟子第一个把“仁”“义”“礼”“智”四德并举,并将其视为人际交往最核心的概念。
  
  二、《孟子》人伦思想中交际意识的主要原则
  
  1、业缘交往——君臣有义
  孟子强调君臣关系的相对性,认为君臣之间的交往要遵守“义”。其主要内涵包括:
  第一,君臣等价,眼牙相报。孟子认为臣僚侍君不必死守小节,他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认为君臣交往具有相互性:“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君臣之间应该平等,应该相互信任。君臣之间的交换资源除了具体的物质交换外,极为重要的应是非物质,即是抽象的“义”,即情感。人际交往是互惠的,但互惠不是必须立即兑现,也不是要必须承诺,因为双方都知道他们由义联系在一起。
  第二,君有过则谏,不听则易位,残暴则杀。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因此前提是要有一位贤德的君王,一批能臣。君王与臣下之间不止是服从与被服从的上下关系,而且还应该是互相尊重人格和职权的平等关系。
  
  2、情缘交往——朋友有信
  朋友交往属于情缘关系交往。在朋友交往方面,孟子主张实行“朋友有信”,即:平等交友的和谐、对朋友真诚的交际原则。“朋友有信”的主要内涵包括:
  第一,强恕求仁。孟子认识到了平行交际的原则。人与人之间除了对立和抗争外,应该倾向于注重统一与和谐,而使人际关系保持“和谐”的一个主要方法是“谦让”。因此人际交往中以“仁”为准则,以“礼”为形式,最终求得“和”的局面。
  第二,反身责己。孟子认为千类万物皆可为我所用,不足挂虑,只要问心无愧:“万物皆各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种反思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乐,还为了责己改过:“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乐宜至哉”。自我反省的主要目的是要主体成为“兼善天下”的“达者”,因此,孟子把主体的自我反省转化为对他我和群体的认同,突出了己与人相互沟通和礼节的重要性。
  第三,辞让有礼。孟子主张的辞让是要求人们实事求是的辞让,而且君子应取之有道。孟子认为,人应当在平行交际中辞让有礼,他说:“无辞让之心,非人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第四,有所不忍,有所忍。孟子提出了有所不忍,有所忍的人道观。他认为小事情应当有所忍耐,但大是大非,则不忍。孟子认为朋友是良好品行的人之间的联盟,在《万章章句下》中,“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作为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事的底线,因此朋友之间只要未触及这根底线,那么就应当有所忍,来保持稳定和谐的朋友关系。但是如果相反,则可以“有所不忍”。
  
  3、亲缘交往——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
  家庭对社会的和谐、稳定、繁荣有着重要的作用。儒家文化重视家庭中的交往,将国视为家,将家看成国。“齐家”是“平天下”的基础。《孟子》中也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的这一思想,非常重视家庭中人际关系的探讨。孟子在《离娄章句上》中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认为治家是治国的前提条件,而家庭中的人需要“人人亲其亲,长其长”如此,“而天下平”。
  孟子将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分为三个部分: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和长幼关系。并分别探讨了其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父子有亲。孟子在《滕文公章句上》中说:父子“有亲”,即长辈与晚辈交往要重视亲情骨肉关系。①侍奉父母。②易子而教。
  第二,长幼有序。在亲缘关系中,孟子认为敬长、爱幼都为“义”行,而“义之实,从兄是也”(《离娄章句上》)。在家庭中应该遵循“长幼有序”的交往原则。
  
  三、夫妇有别
  
  夫妇关系是产生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没有夫妇关系,便没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在《孟子》七章中,他论述了夫妇之间的关系,也提出了夫妇相处的原则,孟子认为夫妇相处应该遵循“有别”的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男女婚配。②夫妻相处。③婚外男女之间。
  本文只是尝试着对孟子人伦思想中的交际意识与原则进行了挖掘,希望这些由我们古老社会的哲学家们总结的理论可以对我们现代人有所借鉴和帮助,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为改善整个社会风气、建设和谐的理想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祥皓,一九八四年山东邹县孟子学术讨论会概述,谢祥皓,孟子思想研究[c]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86:416
  [2]陈战国,中国伦理思想发展概述,陈战国,比较伦理学[c],中国文化书院:中国文化书院出版社,1987:29
  [3]王立民,孟子[M]王立民,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15

《孟子》的交际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