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提供有利于合作交流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线索和方法帮助学生制定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策略,教师要学会观察和倾听,在教学或辅导中做到真正的共同学习。
[关键词]求知欲;激发兴趣;数学教学;合作交流:效益
所谓“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完成一定任务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师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展示空间,在有未预计的问题提出时,教师应用敏锐的观察力及敏感的态度肯定学生的猜想与想象,要从学生的合理猜想中受到启发,学到善于发现问题并对问题提出合理猜想的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丰富的想象力。这就是学生向老师学习,老师也受到启迪,从而形成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学习共同体”。
如何在教学或辅导中做到真正的共同学习呢?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也就是把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跳就能够得着”,从此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通过设计用原有的经验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和设计用原有的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对问题有新鲜感和产生尝试解答的欲望,当学生发现用原有知识无法解答时就更会想知道用什么新的知识解,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二、提供有利于合作交流的环境
提供有利于合作交流的环境有以下几种方式:
1.两人组对交流
教师可略讲,或提供其他情景,然后两人一组交流,两个坐在一起,易于听见对方的发言而无须抬高嗓音,而且还能促进眼神交流,有助于坦诚的进行交流,形成互相尊重的关系。教师可引导学生适时提出问题,与同桌交流,一说一评,之后调换角色,用组对的方法进行交流。
2.小组间交流
两个相邻的学习小组之间交流,这样每个学生就可分享不同小组的收获。就具体任务限定时间范围,时间短比长好,因短暂的时间会促使学生迅速行动,快捷推进,但也不可太短,发现学生的讨论声渐息时,就要结束并转入班级交流。
3.方案展览
对于有不同的解题策略或有不同见解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案或策略,提出每种方式的可能结果及最佳建议,从而开拓思路,缜密思考,攻克难题。在单元复习或小结的教学时可先让学生画出知识结构图,然后展示思考方法,引导学生评价不同知识结构图的优点及要补充的内容,在师生评价中,学生归纳的知识结构图逐渐补充和完善起来了。这就是引发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通过班级交流得到补充和完善起来了。教师也可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在全班范围内进行集体交流。让学生在热烈的交流当中掌握知识。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便会主动积极的投入到新的学习中来,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提高了课堂效益。因而在课堂上激发兴趣非常重要,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1.设置悬念
通过设置悬念,学生不自觉的产生疑问,有会迫切想弄明白的心理,在这种迫不及待想知道其原因的状态下。引导学生解惑,使学生在悬念的驱使下,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此环节要注意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尽量选取与学生生活贴近且似懂非懂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过于简单或于复杂的问题都将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教师多了解学生,平时积累生活经验,巧设机关,才能起到预期效果。
2.成功的体验
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学生在克服困难时,教师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去积极攻破难点,在教师的帮助下攻破了难点,学生就会异常兴奋,此时再把兴奋上升为体验,每个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便获得自信,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3.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人类的生活实践,反过来又广泛用于实践。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或方法解决了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时,就会觉得学数学是有用的,自然学习的兴趣就高了。
四、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线索和方法
教师为学生提供旧知识联系的线索和方法,但并不是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针对新的问题,激活原有的知识,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线索,着重应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学时可以对数学问题进行如下分析;一是问题是什么;二是判断问题类型;三是归类:四是区别与联系:五是进行猜想;六是合情推理。
五、教师要学会观察和倾听
1.观察学生的行为与表情
教师要在课堂上善于观察学生的行为与表情,是思考、冷漠、坐等浪费时间、是主动的自负其责的学习还是被动的应付、是共享合作还是独往独来,教师也不是只按照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不断观察和倾听学生的表现和声音,适时采取措施。教师要观察学生的目光及表情。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语言才能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让学生真正地接受你。
2.教师要倾听学生在课堂上的声音
通过倾听来辨别学生是否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的内容是否清楚是否具有条理性,是否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学生思维时,教师要及时捕捉创新的“火花”。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倾听,从观察和倾听中学习、获益。
参考文献:
[1]教学中的博弈——兼论学习共同体的建构[J],消费导刊,2008,(10)
[2]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可能性[J],教育评论,2003,(1)
[3]知识建构、学习共同体与互动概念的理解[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
[4]新时期学校应有的办学理念D],校长阅刊,2005,(6)
[5]用于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机遇与挑战[J],现代教育技术,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