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5期 ID: 152842

  

论陈丹燕上海系列散文

◇ 赖雅琴 赵芬

  [摘要]上海是一座不断被书写的城市,伴随着90年代的“怀旧”热,促使出现了大批以书写上海为题材的作品。本文从陈丹燕的上海系列散文入手,主要从女人都市角度对其文化内涵进行分析。
  [关键词]女人:都市:立场
  
  20世纪30、40年代,一个女人写尽了旧上海小儿女的繁华与苍凉,她的名字家喻户晓——张爱玲。时隔半个世纪之久,上海成为写作的时尚潮流。这座浸润了摩登与怀旧的复杂多质城市,在每个人的笔下有了不同的阐释。在陈丹燕的上海系列散文:《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陈丹燕和她的上海》等书中,不同的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上海:精致的、摩登的,甚至混乱的。在那些混杂着图片的,平静但不脱繁复的文字中,陈丹燕重新发现了一个城市——她的名字叫上海。
  在上海的系列散文中,我们清晰地感觉到上海是有性别的,正如海外学者周蕾指出西方人观看现代中国带有“阴性化”的倾向,而陈丹燕的上海也具有女性特质。女人对《上海的风花雪月》中诸如温柔乡、红唇、美容院、舞蹈这样带有女性气质的词天生就缺乏抵抗力,素有“小资教母”称号的陈丹燕,她笔下的上海脂粉气十足,散发着魅惑力,吸引者人们。
  在《上海女子的相生相克之地》的开篇:“午休时,杜小姐在自己的写字台上摊开眼影粉底盒、脑脂粉盒、眉笔、眼线笔、唇线笔、唇膏和黑毛小刷子、化妆盒里的小镜子在手里摇摇晃晃,在天花板上反射出了一块块明亮的圆圈。打扮好了……”这是一个白领女人冬日的午后,她打扮得香艳无比去淮海中路散步,像所有爱美的女子一样,她没有穿着臃肿来保暖,而是为了保持身体的线条依旧“美丽冻人”。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即使是一个人散步,也要打扮得漂漂亮亮,为了在淮海路上与其她女性的短暂较量。也许每个城市都有淮海中路,街上和杜小姐一样穿着时尚的女性,一边欣赏时尚,一边展示着时尚。女人总是追随着潮流,这一季什么衣服、颜色流行,在城市最繁华的街上走一圈,看“杜小姐”们的免费“时装秀”,就能大致心领神会。“她们带动和参加着大众的时髦:七四年的时候穿大尖领子的上衣……七八年的冬天把蒙着尼龙布衬一层定形棉的外套做得又长又窄……将头发染成棕色,笔直,嘴唇不那么红”,。’然而,她们又不是盲目地追随,总会改造成属于自己“中庸而别致”的风格。
  为了使自己永葆青春,一个女人善待自己的地方,那是美容院。《上海的美容院》选取了一家新开的小美容院作为写作对象,里面一边卖画,一边给女人做美容。在美容院一幅照片上有这样一段话,“上海从前的美容店,也是爱俏而有闲的女子光顾的地方……但那地方的温柔脂粉气,还是使女子觉得了被呵护,心安理得、不玩任何感情游戏就被小心周到地呵护了,在大量被美容小姐小心照顾的闲暇时间里,脑子里转着一些来无影去无踪的念头,它们也滋养着一个女子的心”。女人天生想要被呵护的愿望在美容院得到了最大的满足,那是你付出钱财就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的灵魂盛宴。这里唤醒了精心呵护自己的女子的共鸣。陈丹燕这个女人将许多女人心里最细微、最短暂的想法捕捉下来,并写得淋漓尽致。这是男性作家无法达到的高度,因为他们永远无法理解女人的那些细细的神经末梢。虽然陈丹燕一再否认自己在写作时没有注意性别特征,只是在写“陈丹燕立场”的文章,而非“女性立场”。作为一名女性。越是“陈丹燕立场”,就越具有女性立场。她说:“我在创作时,有很明显的陈丹燕立场,我这个人,通过我的眼睛看到了世界和人,我用我的笔,表达我的看法和感触。我是个女人,所以我有女性的角度,并没有更多的代言其他女人的诉求的期望。我从自己开始写作的最初,就明白我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在漫长人生中建立一个独立的个人生活方式而写作。我写的是我的世界,没有其他任何企图。”是的,陈丹燕是个女人,因而不管她本人对女性立场有怎样的态度,她的作品就是具有了浓厚且精细的女性视角。或如陈丹燕所说,她个人对女性的兴趣,是因为她本人在精神层面上是精细丰富的人。而女性就是精细的最好诠释者,或者说,精细最好地诠释了女性。
  在陈丹燕上海系列散文中,虽然为我们呈现了大量的历史遗迹,但是落脚点还是在于写人,尤其是上海的女人。“写那些杰出的上海女子的特有的风骨,张可女士、郭家小姐、皮克夫人、王家妹妹、姚姚……她们或是书香门第,或是大家闺秀,或是普通一人,虽饱经磨难而永不改其高洁优雅的自然本性:“‘到死未消兰气息,他生宜护玉精神。’”《上海的金枝玉叶》的郭家四小姐向我们展示了真正的大家闺秀在动荡年代的风采。正如挽联所述“有忍有让,大家闺秀犹在;花开花落,金枝玉叶不败”,她的一生没有任何让人可以龃龉的事情,陈丹燕感慨道:“美满有时对于漫长人生来说是乏味的吧。但是有谁用自己的手主动打烂美满的生活呢?……从理性上说,我觉得要是戴西一生把合家欢的气氛保持到最后,是对她品质的浪费,要是没有以后的五十年,她的品质就是一颗终于没有被强力敲开过的核桃,世界上永远没人知道她有这样芳香的心,也许包括她自己。”在经历了一连串厄运之后,她依然保持着郭家四小姐的骄傲、优雅,让三个在她周围的女子,觉得自己像三个男子陪着一个美丽的女人,而戴西已是80岁了。
  还有皮克夫人,“就是在最失意的时候,她也能现实地接受它,也能找到生活中的风花雪月,堂堂正正地享受它。漂漂亮亮地活下去。”还有温厚的张可女士,“那个六十年以前出演奥尼尔笔下小市民的罗兰夫人的美丽女子,仍旧是一个冰雪洁净的人。”这份自尊让她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至于变得糟糕,这就是陈丹燕努力向我们展示的一滴水的光芒。正如王安忆所说,“要写上海,最好的代表是女性,不管有多大的委屈,上海也给了她们好的舞台,让她们伸展身手,而如她们这样首次登上舞台的角色,故事都是从头道起。谁都不如她们鲜活有力,生气勃勃。要说上海的故事也有关英雄,她们才是。”这是一座属于女人的都市,在这里由女人组成的世界正如大千世界一样,构建了一个城市的传奇。在这座城里,经常上演着江青追逐梦想的故事。在这个城市生活的女人,从小到大都被很多东西诱惑着,一直到老还是有很多东西。这些东西也许是淮海中路的“时装秀”,也许是某一条路上新开的美容院,也许是梦寐中渴望遇见的一个智慧而温厚的女子。总之,在陈丹燕的笔下,上海充满了女人的味道。
  陈丹燕在旅游时发现了上海这座城市,使上海“他者化”的过程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意蕴。陈丹燕“认同城市工业化的非牧歌生活,享受上海这样一个文化混杂,人群混杂,食物混杂,建筑风格混杂的殖民城市所呈现出来的奇特丰富性,喜爱移民和殖民带来的拼贴式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文化气质使上海文化成为一种时尚被人们消费着。它“被看做是一座城市寻找自己的历史和性格”,然而,它“不应该仅在城市文化视域内讨论”,它“不是对一座城市的记忆,而是一个民族的现代记忆”。因此,在探讨上海时,可从如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上海的民族气质、特殊时期上海的文化精神与新时期的上海文化之间的关系更多角度挖掘。
  
  参考文献:
  [1]周蕾,妇女与中国现代性:西方与东方之间的阅读政治[M],上海三联书店,2008
  [2][3][4][9][10]陈丹燕,上海的风花雪月:增补本[M],作家出版社,2008,p212,p215,p230,p306,p298
  [5]周颖菁。陈丹燕,快乐涨满心灵的时刻——陈丹燕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5(4):21-27
  [6]孟念珩,忧郁的行板——论陈丹燕的上海系列散文[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40-44
  [7][8]陈丹燕,上海的金技玉叶(修订本)[M],作家出版社,2009,p298,p305,
  [11]王安忆,上海的女性[M],中国盲文出版社,2008
  [12]陈丹燕,城与人——陈丹燕自述[J]小说评论,2005(4):18-20,
  [13]朱晶。旷新年,九十年代的“上海怀旧”[J],读书,2010(4)

论陈丹燕上海系列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