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继承和发扬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就必须重视书法教育。书法教育也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书法教学中通过对书法的学习及书家的介绍,使学生沉浸在书法作品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艺术意境中,从而陶冶他们的性情,净化他们的心灵。
[关键词]书法教学;素质教育;作用;影响
一、书法教学对于人品素质教育的影响
在我国传统的书法理论中,习惯把写字(书法)与做人完美地结合起来。“品德不高,落墨无法。”把人品的好坏作为书品高下的标准。清末书家杨守敬说:“学习书法,一务品高,二求学富,三须艺娴。”“品高”即为品德高尚。书法家的艺术创作优劣,很大程度取决于书家品格的高下。从古至今,王羲之、颜真卿、郑板桥等书法家都是以人品和书品俱佳而书传后世的。具体说来,高校书法教学对提高学生的人品素养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是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富有艺术性的文字,书法更是将汉字的艺术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并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中国历代书法家的作品也在许多国家广为流传,深刻地影响着这些国家文化的发展。近现代不少西方绘画大师还从中国的书法艺术中汲取艺术素养,创造和发展现代绘画,他们称中国的书法是“伟大的抽象”,著名的抽象派绘画大师毕加索曾说:“倘若我是一个中国人,那我可能不是一个画家,而是成为一个书法家,我要用我的书法我的线条来写我的画。”我国本是书法发祥地,然而从近年的发展趋势看,书法教学的普及重视程度却落后于日韩,虽然其由于文字障碍,书法的风格、书法的层次、书体的种类等尚不如中国,但书法教育的普及面远在中国之上,大有争夺书法霸主之势。在书法教学中不仅可以让学生领会理解汉字文化以及书法艺术的崇高,继承并弘扬书法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的自豪感,意识到弘扬发展书法艺术是每个炎皇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紧迫感,提高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和信心。
二是可以陶冶学生的品德情操提高个人的心性修养。我国传统的书法教育强调“心正笔正”,把用笔的习惯和技能的掌握跟人的思想修养联结起来,要求“欲正其书者,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心”,要以修养心性为上,做到澄怀静思,排除杂念,专心一致。这样坚持长久,其心中必定可以减少种种私利杂念,在艺术上也将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如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一身正气、刚直不阿。而颜体字的豁达大度、气宇轩昂、浑厚有力正是其高尚品德和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近代郭沫若先生也曾提出写好字不仅仅是书写的水平问题,而且体现了对他人的关心与尊重。
因此,书法教学中通过对书法的学习及书法家的介绍,使学生沉浸在书法作品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艺术意境中,从而陶冶他们的性情,净化他们的心灵。这种德育熏陶,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二、书法教学对于能力素质教育的训练和影响
书法教育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多种综合能力及素质:
1.可以培养细心观察的能力
书法教育要求学生具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古人说:“察之者贵精,拟之者贵似。”当学生练习临摹书法时,观察所写汉字的点画结构,观察书法家的用笔方法和特征,观察不同字体中笔法的细微变化和渊源关系,观察各类碑帖墨迹总体的神韵、风貌和类型。都是培养和训练观察力最好的方法。例如当学生一览怀素、张旭的狂草时,其神逸高蹈、气象万千的意境会浮现脑海,他们的思绪会进入一个飘逸旷达的境界。学生将通过仔细的观察和感悟充分体会到欣赏带给他们的感受是丰富变化和美好的。
2.可以培养思维能力
古人云:“夫书肇于自然。”蔡邕《笔论》中讲的:“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这些比喻实际讲的是书法的意象,都是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加上合理想象而来的。我们要理解其意蕴,就需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因此,书法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中思,思中学,不断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此外,书法艺术笔法中的提与按、方与圆、疾与涩、逆与顺,墨法中的浓与淡、润与燥,章法中的奇与正、疏与密、大与小、向与背等等构成了书法艺术的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法艺术的规律,就是辩证法。因此,学习书法,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地观察世间万物,客观地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能力。
可以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丰富的想象是学好书法的重要因素。古代好多的书法家都是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如蔡邕见工匠用扫帚蘸石灰水刷墙而发明了“飞白体”,黄庭坚观察船夫逆水行舟而创造出“荡桨笔”,张旭见他人与樵夫争道而体会到笔画问的避让……没有丰富的想象,这些书家就不会有以上的发明和创新。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不仅需要丰富的表象储备,也离不开必要的知识经验的掌握。因此,教育学生在掌握了许多写字规律的基础上还要大胆探索,合理想象,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书法来。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扩大自身知识储备,为想象力的萌发提供丰富的土壤和水分。
三、书法教学与文化素质教育之间的潜在联系和影响
书法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以汉字为载体,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美学等方面,又与音乐、美术相通。书法知识博大精深,哪怕是基础书法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书法关系较大的学科有:
1.古典文学
引导学生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特别是王羲之,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等既是文学家又是书法家的大师们作品,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唐诗宋词等,增加文化积淀,认识书法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事实表明,书法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美的层面上,它尤其需要用文学内容去充实。如我们在临习王羲之的《兰亭序》时,不仅被其形式美所折服,而且深受其文学内容的启发和教育。
2.中国古代历史
书法是我国的文化遗产,从有文字开始就产生了书法。自殷商以来,经秦汉魏晋到唐宋明清,伴随着民族悠久的历史,中国书法艺术和中国文化一起延绵发展、同步相应,为推动民族进步,弘扬民族精神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如在书法历史知识方面,前人广泛吸收了古今书法研究的成果,概括出“先秦尚象”、“魏晋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明尚态”、“清代尚朴”等各朝代书法风格的特色。了解各个时代的书风,也了解了书法
在不同时代所呈现的“面目”和“精神”。正因如此,学习书法对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具有其他教学课程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3.汉字文字学
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艺术。线条曲直适宜、纵横有度,间架结构疏密自如、黑白照应,章法气脉贯通、浑然一体,把汉字的形体美、线条美、结构美、空间美、意境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写篆书、隶书,还是写楷书、草书,都必须了解汉字的笔顺规律和结构法则,必须了解书体和字体的关系、文字的衍变和发展等等。书法教学的这些内容为提高学生的文字学知识提供了帮助。
书法还非常讲究人的自身修养,人们常说的书卷气,就与文学素养有关。在教学中加强对文学知识、历史典故、诗歌文赋、古文字学等方面的知识的讲解,都有助于启发和诱导学生热爱书法,学好书法。充分运用古代文学名篇,能启迪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真善美的优良道德品质,让传统文化的精华,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
四、书法教学对于审美素质教育的影响
从根本上讲,书法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书法艺术以抽象、灵动、丰富的线条给人以复杂多样的美的感受。从书法艺术的形式美角度观察,有飘逸清秀的姿态之美,有奔腾流动的气势之美,有疏密错综的组织之美,有浓淡黑白的墨韵之美,有厚重轻缓的运笔之美。从书法艺术的意境美角度研究,有的作品能使欣赏者的心灵处在振奋的状态,并唤起人们崇敬的心情和自我的尊严。有的作品能使欣赏者的心灵处在平静安宁状态,并唤起人们对生活亲切美好的感受。有的作品使欣赏者感到有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并唤起人们豪放的气魄和不屈的性格。
欣赏这些雄浑之美、秀逸之美、刚健之美等等的书法作品,就像是在艺术的殿堂流连徜徉,使学生在艺术美的感觉中得到熏陶,获得启迪,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激发对生活的热爱,提高艺术审美的修养,丰富审美感情,从而使学生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
五、书法教学对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潜在影响
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尤其也是高校教育的方向。根据心理学专家的调查发现,在刚刚迈入大学门槛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表现为:依赖、脆弱、焦虑、孤独、固执、恐惧等。因此在书法教学中,有可能寻找到一些能消除这些不良心理因素的方法,使其心理得以健康地发展。
练习书法是调节心理素质、规范行为的好办法,可以使学生进入相对静止状态。现在的学生不是不聪明,而是太马虎,不认真,不专心。而练字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心静气和,端正姿势,久而久之就可养成严谨认真的好习惯。同时,现在年轻人最缺少韧劲与耐力,也恰好可通过一笔一画的书写练习来获得。事实证明,接受书法教育的学生能获得一种极强的协调和自控能力,为学习其他学科,培养其他技能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和情感随时都有宣泄的需要。如果不能很好的实施情绪的自我管理,不仅会使个人的心理失去平衡,还会导致校园秩序的破坏。虽然有很多学生知道要用理智控制情感,但情感既然是源于人的本性,仅仅靠抑制并不能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还是通过陶冶,即以情感来疏导情感,以情感来调节情感,以情感来战胜情感。如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写《兰亭序》,当时时值暮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心是愉悦的,写的作品也是不激不厉。优美自然的,作品抒发了友人相聚观赏美景的喜悦情感:再如唐代颜真卿书写的《祭侄文稿》是因其侄在讨伐安禄山叛乱中被害,出于对亲侄子的悲悼以及对叛贼的愤恨,通过书写排解了自己的愤怒的情感;张旭作《肚痛帖》,是为了释放疼痛的情感。这样看来,当学生深入学习书法并深得其中精髓的时候,有类似的情感,有可能会通过书法的研习、创作或欣赏相应的作品,进入到一种轻松自然和谐的艺术境界之中,释放压力情绪或宣泄某种情感,从而有助于心灵充分的自由和解放。
综上所述,对学生进行书法教育,其意义绝非只是使学生写一手好字。学习书法的过程既是一个感觉美认识美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坚韧意志品质的重要环节。书法教育总是渗透着强烈的素质教育因素,正因如此,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书法教育、提高社会及每个大学生对书法的认识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l]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1
[2]亲自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5
[3]韩盼山,书法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4,1
[4]蒋勋,汉字书法之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
[5]陈振濂,线条的世界,浙江大学出版牡,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