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5期 ID: 152918

  

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传承人文精神

◇ 肖青萍 刘映红

  [摘要]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建安七子”到陶渊明,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人情物理,体察入微,风情万种,千古留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关键词]古诗:教学
  
  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这一精神养料,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塑造,正在不断成长,心智尚未成熟完善的高中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教师高效地利用古诗文教学来传承我国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显得尤为紧迫而重大。
  具体说来,古诗词的人文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接受丰富的情感熏陶,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人文素养,塑造学生健全美好的人格,培养学生追求崇高的理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自然美、人性美的向往,带领学生领悟精妙绝伦的哲理意蕴,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创造未来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石,打下良好的道德根基。
  古诗词具有潜在的巨大的人文教育价值,因此,通过高效的高中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圣神使命和当然选择。尤其是面对当前价值观念的功利化,道德情感的冷漠化,审美趣味的低级化的中学生令人忧虑的人文素养现状,作为教师,我们更加觉得责任重大。
  怎样才能在古诗文教学中更高效地传承人文精神呢?我觉得应该从教师、教材、教法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是有效传承人文精神的关键
  
  陶行知说过:“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的确,教师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具有较高人文素质人才的关键。人文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除了师德高尚,业务能力较强之处,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增加自身的人格魅力,为社会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人才,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其次是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创造完美人性的过程,是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要改变过去那种说教式、注入式等形式化倾向的方法,还人文学科本身的魅力。有着优秀的思想品质,清醒的人文意识,深厚的知识底蕴,高超的教学艺术的教师才能真正高效地传承人文精神。所以,为人师者要增强自我提升的意识,创造条件成为名师;要多读书,不断吸收有益的东西,吐纳和吸收同时进行,这样才能永葆为人师者的魅力。
  
  二、精要适量系统的古文教材教参是有效传承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教材是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纸质载体,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物质基础。语文课本里的古诗词选目的理想与否、教参的编写得当与否应该说直接影响人文精神的传承。首先,我们在思想上要重视诗歌教学,改变漠视古典诗歌的状况,主要体现在在教材中保障选文的数目,在必修和选修中安排适量。其次,在选文标准上,要进一步淡化政治性、阶级性、思想性,与时俱进,根据新时代的变化,更加关注那些具有浓郁生活性、情感性、艺术性的佳作,把他们列入教材,让学生们有机会更多地感受到人情美、人性美、自然美。再次,教参内容要与教材紧密配套,其中的内容分析要更加体统深刻、结构体例更加合理科学,问题和练习设计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为师生教学服务。一本好的教参同样能促进人文精神的有效传承。最后,如有可能,可鼓励和引导教师参与教材和教参建设,奖励教师对古诗词课程资源的二次开发。总之,我们要重视古诗文的教材教参建设,高起点高标准才有高效率高收益。
  
  三、高超的教法是人文精神有效传承的倍增器
  
  古诗文中的人文精神要实现有效的传承,理想的诗词选文教材、优秀的教师,只是提供了可能,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程度地将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为此,我们要改变目前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误区:
  1.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对于诗歌教学,我们应该将作品完整地交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给学生,引导学生参与诗歌的赏析,调动他们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改变教师滔滔不绝的独角戏状况。重灌输,轻体验,重权威,轻引导,这使诗歌中的人文精神很难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真正提升人文素质。
  2.肢解诗歌的不良倾向
  诗歌的赏析讲究妙悟,一种心领神会的感性方式,是整体直觉把握对象,真正用心拥抱诗歌。但是,现行的诗歌教学更多的是字词句篇地简单肢解教学,把学生的情感淹没在繁琐的课文分析中,只见部分,不见整体,一首首蕴含深广人文内涵的唐诗宋词被肢解成七零八落的拼盘,被分析成索然无味的教条。肢解诗歌是对诗歌的侮辱,是对诗歌生命的宰割,只会戕害诗歌中的人文精神。
  3.教学方法极为单一
  每一首诗歌都是一件件熠熠生辉、玲珑剔透的艺术珍品,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发现它的美。因此,准确、灵活选择教学手段是增强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4.教学手段略显陈旧
  与时俱进地采用现代教育手段是古诗文教学的时代要求,色彩鲜艳的动态视频、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多媒体技术将有效提升古诗文教学的功效。
  鉴于以上误区和弊病,古诗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可以做如下尝试:
  第一,吟咏诵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古诗文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继承祖国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方法。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课文作者往往以感情著文,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涌动着作者感情的波澜,流露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通过吟咏诵读,可以把作品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既能了解作家说些什么,又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把自己带进作品的情境中去,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让学生耳与心谋,深切地了解文章的神情理趣。在教学程中,教师应该进行方法指导,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懂得重音、停顿、语速、语调等要领,并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课文中所选的古诗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除了适用学生学习外,教师还可挖掘到与之关联的更多古典文学精品让学生诵读。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视觉与听觉直入心灵,唤起无法言说的情感冲动,“不但获取语义内涵的信息,而且直接影响人的情感,影响人的个性和品格的形成”。
  第二,潜心感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情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 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所以,面对一篇篇血肉俱丰的课文,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引领学生在诵读基础上,细心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深刻领悟作品中所寄寓的哲理,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使学生受到情感上的熏陶与感染,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对诗文的感悟,实际上是对作者在诗文中感情的体验。于漪老师认为,一篇篇名诗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文人的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与生命。在教学中,就要充分注意和运用这个特点,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们要坚持情感原则,使学生充分感受作家心灵的律动,情感的脉搏,才能真正发挥这些作品的美育教化功能。
  第三,开展综合性活动,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阵地《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性学习目标的制订是有其人文意义的。组织读书会、诵读会、辩论会、课本剧表演、专题讲座等形式,并以此为根基,引导学生兼收并蓄了解和学习祖国古代优秀的文化,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更是一个重要的人文素养的积累过程。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能认真“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就意味着对他人意见或研究成果的充分尊重;学生对于自己的成果,总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与尊重,在这个过程中,就必然有一个尊重和关注他人成果的心理转换过程。这是唤起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综合性学习活动也是积累学生人文素养的一种重要途径。
  第四,注重古诗文教学中的生活化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美国学者K.S威格尔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古诗文教学应该树立“语文即生活”的观念,通过有效的方式倡导语文学习的生活化。时下不少流行歌曲或表现慷慨激昂的情怀,或表现缠绵悱恻的心情,或融化古典诗歌的意境或假借古典诗词的手法,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此,我们应努力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引进流行歌曲。这不仅激活了古诗文的教学,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也浸润了学生的心灵。我们知道中国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形象。王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情景各为二,实际不可离,即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所以鉴赏古典诗词不仅着眼于他们所描绘的客观,还应通过物质看到浸入其中的情感,这才能真正的鉴赏古诗词。
  尊重学生的自我表现在古诗文教学中更让人惊喜不已,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张扬个性,就给学生一种精神上的帮助,给学生一份对生活的理解和领悟,给学生一个健康的心灵,这更会给学生的追求以深刻的影响。
  作为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有着深厚的诗教传统的国度,我们应该顺应新世纪新时代的发展需要,高度重视古诗文教学传承人文精神的价值的功能,在物质与精神、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寻找到一种更加合理的平衡,以迎接我们人类前进路途中共同面对的种种困境和挑战。开创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未来。

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传承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