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5期 ID: 152839

[ 郭长娣 文选 ]   

E.M.福斯特和“奇想”小说

◇ 郭长娣

  [摘要]福斯特的短篇小说虽然不如他众多的长篇小说那么有名,但是他自己却希望读者能够更喜欢并欣赏它们。福斯特的两个奇想故事——《惊恐记》和《天国公共马车》都表达了作者被当时刻板僵硬的英国社会压抑的同性恋倾向和对现实的不满。本文从奇想小说的角度结合福斯特自身的经历,分析文中体现的同性恋主题。
  [关键词]奇想小说:《惊恐记》;《天国公共马车》:同性恋
  
  一、E·M·福斯特和奇想小说
  
  E·M·福斯特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多产作家。《福斯特短篇小说集》如他自己所说,里面的故事都属于奇想小说。在《小说面面观》中,他这样定义奇想小说“暗含了超自然,又不需要表达它,但是常常又确实是表达了。”
  在《奇想的结构研究》中茨维坦,托多罗夫认为“一部作品要成为奇想文学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一部奇想文学作品要让读者相信它刻画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作品中发生的种种怪事要使读者产生犹豫,让他说不准该以现实的还是超现实的标准来作出解释:第二,读者在阅读一部奇想文学作品时所感到的疑惑,作品中的人物也应该有,作品对人物所感到的这种疑惑应有所表现,甚至将其视作作品的主题之一;第三,读者在对待一部奇想作品中的怪异现象时应自觉拒绝以诗意的或者寓言的解释来自我解释。”他还认为“奇想小说也可以代表梦境和清醒之间的状态,在这两种状态中,作品中的人物和读者在对于什么是现实什么是梦境都会产生犹豫。而奇想就是在这种犹豫中发现的——一旦这种犹豫决定了,奇想就结束了。”
  奇想小说有时会被错误的叫成怪诞或超自然小说。怪诞小说和超自然小说都包含有奇想的因素,但他们是不同的。奇想小说是建立在这些因素模棱两可的基础之上的。奇想小说也区别于普通的科幻或童话,“因为科幻小说和童话所描绘的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境界,而这些境界可能使用、更可能不使用现实生活的逻辑。在这些境界中,一切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人和事在作品人物看来都习以为常,所以真正的奇想文学应以凡事有常、因果相继的现实生活为基本参照,努力叙述我们现实的秩序中发生的某个不可思议的事。它让人看到,由于这件事,现实的自然秩序被彻底打破,现实因之带上了怪诞不经的意味。”
  
  二、《惊恐记》和《天国公共马车》
  
  在《惊恐记》(下略《惊》)和《天国公共马车》(下略《天》)这两个奇想故事中,福斯特遵循了自己对于奇想小说的定义,一通过神祗的介入,二通过把神话故事和虚幻人物引入生活,把主人公带进一个非现实的世界。《惊》是福斯特写的第一篇奇想短篇小说。故事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我”在意大利西部的一个小镇经历的一件不寻常的事。“我”发现鲁宾逊女士的侄子尤斯塔斯行为古怪,并且不招人喜欢,在一次野炊回来后,他的行为变的跟平时不同,并在一个意大利渔民的帮助下,成功的逃离了房间以及同伴。
  《天》主人公还是一个小孩,发现家对面有一块旧路标,这块路标指向一条空巷,上面有褪色的“通往天国”字样。出于好奇,这个小男孩走进那无人的小巷,看到一则奇怪的通知。第二天早上日出之前该男孩再一次走进那条小巷,看到一辆马车,他独自坐上马车。马车带着他去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在那里他看到了漂亮的景色。回来后,他把事情告诉了父母亲,但是他们都不相信,还惩罚他说谎。但他爸爸的一个朋友邦斯先生相信他并跟他一起再一次上了马车。但邦斯先生什么都没看见,并不肯下马车。最后从马车上爬出来摔下致死。
  
  三、故事中的同性恋主题
  
  福斯特是一个同性恋者,但根据福柯的权利理论,由于受外界的压力,他不敢公然表达自己的性倾向。他一生和几个男性有过恋爱关系。1930年他认识了一个警察,其关系持续了四十年之久。开始写小说时由于受世俗的压制,他不敢公开在他的作品中表现自己的性倾向。但评论界认为,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从异性恋到同性恋的转换。最明显的表现在他1914年完成的作品《莫利斯》中。但由于历史原因,这部小说未立即出版。
  《惊》和《天》这两个奇想故事都写于较早,那时候的福斯特还不敢在他的长篇小说中表达自己的性倾向。但是从那个时期他写给其朋友的信件中可看出,对于自己“错误”的性倾向,他表达的挫败感不如不能写可以出版的关于这种性倾向的小说来的强烈。虽然很少评论家说他的奇想小说中也有表达同性恋的倾向,但是经过分析,笔者认为其中有很明显的痕迹。
  在《惊》中,作者这样描述主人公尤斯塔斯“面部苍白,胸部收缩,肌肉不发达”,在这个描述中,作者表明了尤斯塔斯明显的女性特质。开始时尤斯塔斯不愿跟他人交往,在“我”看来他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但从那次野炊回来后,他变得敢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认为那次事故激发了他的同性恋情感。文章中明显描写了尤斯塔斯和意大利渔民青年热内罗的感情。在他们从野炊的地方回去时,尤斯塔斯抱着一大把鲜花问别人“你们说咱们回去时热内罗会在吗?”表达了他对热内罗的思念之情,在描写他们的身体接触时,作者也是毫不隐晦的“尤斯塔斯跳起来去迎接热内罗,径直投入他的怀抱,双手搂住他的脖子”“热内罗不去照顾两位新来的美国夫人,而是把尤斯塔斯抱进了旅馆”尤斯塔斯被关在一个房间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时,只有热内罗能懂他,并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救尤斯塔斯出去,因为他了解如果不出去的话,尤斯塔斯很有可能会死。
  在《天》中,作者的描写更加的隐晦,充满幻想的主人公不能得到父母亲的信任理解,跟《惊》中的男主人公一样,他是一个郁郁寡欢的孩子。但是他对他家对面的指向一条空巷的的路标产生了兴趣。作者一再地强调那是一条空巷子,没人去的巷子。从象征主义理论的观点来说,肯定是暗示了什么。无人的空巷从同性恋的角度分析,暗示了“不育”,但是在作者的笔下,这又是一条通往天堂的入口,是一条“希望的小巷”。作者这样描写主人公的感受“正是这条路堑最先撩拨起男孩心中的许多欲望——他渴望找到有点不同寻常的东西,但不知是什么。每当阳光照亮万物时,正如今天傍晚这样,各种欲望总会回到他的心里,七上八下地翻腾,最后他感觉自己与往常全然不同了。很可能还想哭”。和《惊》中的尤斯塔斯一样,男孩心中被压制的欲望是其他人所不能了解。尤斯塔斯听从牧神潘神的召唤,把自己心中压抑了十四年的欲望释放出来了,而男孩却通过乘坐通往天国的公共马车,找到了自由。
  由于这两个故事在大多数读者的眼中,都是充满了智慧和启发性,所以很少有人会认为福斯特在其中表达了自己的私欲。社会原因使他不能公然的在小说中表达自己的欲望,而只能隐含在他的奇想故事中。这也是奇想小说的一大好处:通过这种非现实的事情来表达现实的感觉。托多罗夫在谈到奇想对一部作品的用处时,说“从功能的角度看,我们找到三种答案。第一,奇想对读者产生一定的影响——害怕,恐惧或仅仅是简单的好奇一这是其他类型的文学体裁不能做到的。第二,奇想为叙事服务,同时又保持悬念:奇想因素的出现允许情节特别紧凑的组织在一起。第三,奇想具有第一眼看起来想赘述的功能:它允许描述一个奇想的宇宙——这是一个在语言之外没有任何现实的宇宙;同是描写和被描写的东西不是属于一个自然界”。正是由于奇想小说的这些功能,才让福斯特能通过这些他自己高度评价的短篇小说来表达在长篇小说中当时不能表达的东西。
  
  四、结语
  
  尤斯塔斯和男孩都向往自由的社会,但当时的社会现实并不能满足他们。正如福斯特,他不能在现实社会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性倾向,只能借助奇想小说这个媒介,把自己的渴望自己的声音通过潘神,通过马车来传达给读者。1911年他整理并出版了这些奇想小说。但当时在出版其他的长篇小说和剧本方面却遭受了失败。也许正因为这个,他才会特别推崇这些奇想小说。

E.M.福斯特和“奇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