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原是《札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关键词]《大学》;文化背景;内容理解;问题研讨
一、《大学》的文化背景,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人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朱熹为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是《四书集注》。《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祜年间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Ⅰ原《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程颓说:“《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人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他认为,这是一本教人怎样修习道德的入门的著作。如今人们可以看到古人做学问的先后次序,全凭这篇《大学》的存在,才是《论语》和《孟子》,为学的人的学习必须经由《大学》的途径,才能“不差”。他的论述凸显出《大学》在诸多儒经典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大学》艺术魅力
《大学》一开篇便开宗明义,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德”就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是这种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善性发挥来。朱熹在《大学章句集注》中,把“亲民”写做“新民”,把“新民”的意思解释为推己及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使别人“去其旧染之污”,重做新人。“止于至善”说的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整个社会道德趋于完善。朱熹认为“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这三纲领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到社会的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它表达了儒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达到德政目的的施教主张。
《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有其内在逻辑的。《大学》认为“白天子以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见,在“八条目,,之中,修身是中枢环节,围绕这个环节,《大学》的论述前后依次递进,往前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对应的是三纲领中明明德阶段,修身是前四者发展终点;往后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应的是三纲领中亲民阶段,修身是后三者的发展起点。
《大学》所提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着眼于通过个人道德完善达到社会道德的完善,反映了家文化的突出特色。从当代的视角来看,对《大学》中所阐述的某些思想观点,有重新认识、重新评的必要;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批判地继承、挖掘《大学》中有价值的思想内涵也有着十分积极意义。比如,《大学》提倡“慎独”,主张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诚意正心地恪守道德规范,这作为种修养方法,有其合理之处,但也存在着轻视社会实践、偏重内心修养的倾向。
作为政论文,《大学》有极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全文围绕“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展开,八条目“对应“三纲领”,论述层层推进,次第分明,结构严密,以纲统目,以目连目,一定程度上符道德认知、道德修养的一般进程,在人生实践方面的引导也理路清晰、步骤明确,体现了人生道德修活动与改造社会的实践的过程性、层次性,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大学》的语言平实浅近,没有什么生僻的字,不事雕琢,明白晓畅,干净利落,给人以朴素自然的美感。但微言大意,很多一目了然的话,只有仔细体会,才能把握其中的深刻内涵。
三、《大学》问题探究
1.《大学》讨论了个人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请对这种关系进行分析
《大学》一文反复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说明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强调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有了对世间万事的研究,就获得了对真理的认识,认识了真理,就能够做到诚意、正心,表里如一,内心不被个人好恶左右,这样修身的目的就达到了,明明德的个人修养问题就解决了。在此基础,就要“亲民”,推己及人,使天下人都能够明明德,也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这样的过程,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国家治平,就都达到了“至善”的目标。
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治国平天下,是以提高个人修养为途径,为条件的。
2.《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
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它体现了儒家重视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