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景点英语是城市的名片,景区英语翻译不规范,不仅会影响其信息功能的发挥,还会对景区所在地区造成极坏的影响,本文对湖北武汉的旅游景点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其景区英语存着许多问题,就此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相关的整改意见。
[关键词]景点英语;翻译;错误:对策
景点英语是城市的名片。行走在武汉街头,徜徉在各景区美丽的风景间,享受着各种正宗美味的汉派食物,不禁为“长于斯”的武汉而自豪,然而,我们不难发现,武汉的一些景区的某些翻译存着问题。如武昌某一著名景区栏杆处赫然写着“Please Don’t Climbing the Handrails”(应为“NOCLIMING”),如汉阳某景区一湖边写着“Don’t fish hem.”(应为“NOFISHING”)。这些随心所欲的Ching-lish,让外国游客匪夷所思,不但没能起到提示的作用,反而让外国游客对中国使用外语的整体水平产生质疑,同时,对中国的学生也起着误导。
一、现状调查
笔者到各个景点进行实地调查,将各景区英语翻译错误归纳如下;
1.基本的拼写、语法错误
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有些翻译上有一些低级的语法错误和拼写错误:如某大饭店的菜单封面上印了一个“welcome”,应为“Welcome”。字母打印错误:某大型休闲娱乐中心的招牌上印着“EnterTainment”,应为Entertainment,大小写混杂错误,
2.中英文混用,缺乏统一规范
公交是旅游的窗口。武汉的有的公交车线路报站牌名时用的是英文,有的则用汉语,路边的公交站牌上看上去全是大写英文字母,仔细一看则全是汉语拼音,根本见不到英文:如汉阳的棉花街,站牌上写着MIANHUA-JIE,而公交车报的MinnhuaStreet,站牌名的翻译也缺乏统一的标准,如“青年路”直接翻译为“Qing Nian Road”而不是“Youth Road”;“澳门路”则译为“MACAU Road”:又如某景区的游客中心“Youke Zhongxin”。实际应为“TOURISTS CENTER”。根据新出台的国家交通部的统一规定,城市路站的名称一律要求用音译,但是翻译工作者却无视这些标准,从而造成了混乱的译名。
3.死译硬译,逐字翻译现象严重
有些景区的译文采用了死译硬译的方法,足见翻译工作者不了解、不熟悉、不顾及英语语言体系及文化所衍生的、不负责任行为的翻译行为。如某大宾馆的商店营业时间“Opening ho-urs”被硬译为“BusinessTime”;某车站警务工作站“Police Station”的标牌被翻译为“Police Affairs Station”。有纪念馆的食品部(Snack shop)上赫然写着“Food D epartment”。
4.不符合英文的习惯和表达规律的译文随处可见
很多景区的英文标识表达皆不符合英语的习惯。如有旅游景点“游客止步”译为“No Visitors”,太生硬,常用表达为“Stuff Only”;有的严禁烟火的标示被译为“Smoking Is NotAllowed hem”,不符合标识简洁的特点特征,应为“Smoke Free”;禁止游泳(NO Swimming)被译为“Don’tswimming”,勿扔垃圾(No Littering)被译成“Don’tthrowrubbish”,请勿拍照(No Photographs)则被翻译成“Don’ttakepictures”,厕所(TOILET)被翻译成“W C”,等皆与英文的地道表达方法不相吻合。
5.不符合国际标准
公共场所双语标识的学术称谓为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标志,这表明公共场所双语标识是经过严格测试后,参照国际标准推行的另一种形态的标准化语言。除了在英语的使用上需要符合国际规范之外,一些颜色的使用也应严格把关。如在武汉很多的洗手间上的标示皆为红色,这样会造成外国游客的不必要的误会:如一外国游客因内急去上洗手间,可看到洗手间上的标示却却徘徊不敢前往,等到一位男士出来,方才敢进去。因为,这个男性洗手间标识牌中用了红色,而在国际标准中,红色表示男性禁用此洗手间的意思。
二、对现状的反思
第一,公共场所双语标识是否规范、得体是衡量一座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程度以及城市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随着中国政府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获得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及2010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北京上海在中英双语标识及景点英语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努力,并已取得一定成效。如果武汉政府能将成功的范例加以借鉴,加强武汉各景区景点英语的专业性,统一性和规范性,并使得这一庞大的工作体系得以运转,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标识规范名,若查出有问题、有错误的,就必须进行纠改,使用内容清晰,符合国际惯例的双语标志,对武汉提升国际形象,推动武汉的旅游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第二,此外。为来自不同语言国度的世界各国人民搭建一个无语言障碍的体系,也可以用图形和图画来代替文字。虽然这超出了语言的范围,但不失为跨语言文化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
三、结语
提高武汉的国际知名度,提升海内外影响力,全面整顿旅游环境,规范标识语译文,不失为一个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怀奎等,景观标示名称汉译英的语用等效研究[J],上海科技翻译,2004(1):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