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5期 ID: 152848

[ 彭光源 文选 ]   

浅析海子的乡土抒写

◇ 彭光源

  [摘要]由“粮食”、“麦地”等意象可透析出诗人海子所抒写的乡土世界是厚重的、凄美的。抒写乡土的诗人本质上已被城市化而不是农民,但贫穷孤独又成就了他富有灵性的文字。
  [关键词]乡土:抒写;粮食;麦地
  
  在上世纪70年代,被誉为“诗坛怪杰”的先锋诗人海子。是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骆一禾称海子是“我们祖国给世界文学奉献的一位有世界眼光的诗人”,谢冕认为海子已成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海子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和论文。虽其大部分作品尚待整理出版,但他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海子的乡土诗充满了艺术的魅力,他精心构筑的乡土世界是现实的,是值得研究的。
  那么,诗人海子抒写的乡土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这个世界主要向我们展示了些什么内容呢?综观海子全部诗歌,真正表现都市生活的一篇也没有,通过对“粮食”、“麦地”等意象的凝练描绘,我们可以理解海子乡土抒写的独特性。
  苦难而贫穷的农村,对粮食是特别珍惜的,尤其是那些曾经历过自然灾害的人们更是如此。海子诗歌中就有一些以“粮食”作为标题的:《粮食》、《粮食两节》和《太阳·断头篇》中第二幕《歌》中第二场《粮食歌》(有题无诗)。这些以“粮食”为题的诗歌内容主要抒写了诗人对粮食的赞美与感恩,表达了诗人宗教般的情怀,如:“埋着猎人的山岗,是猎人生前唯一的粮食//粮食、是图画中的妻子”(《粮食》)。
  而那些以“麦子”、“麦地”为标题的诗歌,更写出在贫穷与苦难中的真实生活,如《熟了麦子》:“那一年/兰州一带的新麦/熟了,/在水面上/混了三十多年的父亲/回家来,坐着羊皮筏子/回家来了,/有人背着粮食/夜里推门进来/,油灯下/认清是三叔,/老哥俩/一宵无言/,只有水烟锅/咕噜咕噜/谁的心思也是,半尺厚的黄土/熟了麦子呀!”这首诗用白描手法把农村生活的艰辛刻画了出来。尤其是“老哥俩/一宵无言/,只有水烟锅/咕噜咕噜”把人物在沉默中的复杂心理凸现出来,零语言现象之中透露出厚重的无奈。
  由“麦”这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语素组合而成的“麦地”、“麦子”等词语,也是海子乡土抒写的独特点之一。麦子虽是如此平凡,然而由麦子这个词延伸开去的村庄、人民、镰刀、马匹、瓷碗、树木、河流、汗水……的意象系统,几乎囊括了中国民族本质的历史流程和现时的心理情感。《麦地》把播种、丰收麦子的劳动场面描绘了出来:“月亮下,连夜种麦的父亲/身上像流动的金子”、“看麦子时我睡在地里/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口’短诗《答复》中散发着6月麦地上空太阳的光芒:“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麦地/神秘的质问者啊//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重建家园》一诗表达诗人由放弃虚无飘渺的高远理想回到世俗生活:“放弃沉思和智慧/如果不能带来麦粒/请对诚实的大地/保持缄默和你那幽暗的本性”。麦子是我们农耕民族共同的生命背景。诚如洪子诚所言,“海子赋予麦地、村庄等意象以新诗意,使它们与现代社会的个人经验产生了联系。”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这一特点铸就了古今诗人解不开的田园乡土情结,尤其是那些为农村田园风景所吸引者,如《归园田居》的陶渊明;被劳动者勤劳朴实的品格所感染者,如《插秧歌》的刘禹锡;以及对劳动者遭受贫穷灾难与压迫剥削的悲叹与愤怒者,如《观刈麦》的白居易。我国古代田园诗歌对后来的诗作具有深刻的影响,而海子在承传古代田园乡村情结的同时,其乡土关怀是厚重的,其诗作反映了农村的现代变迁和农民的心灵嬗变。其乡土抒写有风俗画的展现,如《怅望祁连(之二)》;有乡情、乡愁的吟唱,如《夜》;有家园意识的追寻,如《重建家园》;甚至具有哲理思想的涵蕴,如《房屋》。诗人确实通过现代文明与生存事实激烈撞击的切身体验,以直接顿悟的方式,经过情感的孕育和酿造,创造了独特的乡土世界。
  那么,诗人抒写乡土背后的潜台词是什么?应该是对城市中冰冷人际关系的拒斥,对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念的否定,对城市异己感的困惑,同时也有对苦难乡土的思念和对贫穷的敏感。也由此构成了诗人诗作的当代性主题之所在。乡土抒写在这里,是对“过去”的祭奠,对故土的巡视,而“祭奠和巡视出于人的精神需求,其仪式行为都有强固的心理依据”:诗人致力于呈现“乡土”的现存性、具体性,因为毫无异己感、威胁感的土地让人感到凄美安适,这也是人类不懈追寻的境界。然而,海子虽然醉心于抒写乡土,但他并非严格意义上属于像陶渊明、叶塞宁那样具有浓郁乡土情结的田园诗人。海子是在农村长大的,即使日后他离开了乡村,到北京工作和定居后。他每年寒假还要回家探望双亲,帮家里干农活。但他的诗作中也间接地流露出他对当代城乡关系变革的态度,即对乡土的偏爱与对城市的抵制。虽然他并非关注一切生命,也并非完全关注的是生活在黑暗、痛苦中的农村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但诗人从小便认识了人间的穷愁、疾苦、冷漠以及贫富的悬殊,早熟的心灵让他忠于现实,写出了乡土的悒郁,乡土的愤怒。实际上,海子所歌吟的乡土并非是现实的中国乡土,只是美化了的记忆的、想象的乡土。因而,对于海子来说,乡村只是他生长地而非他的文化身份,作为一个工作和定居于北京的知识分子,他本质上已不是农民,他被城市化了。
  然而,被城市化了的海子的诗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抑或这样说,是乡土经历的贫穷孤独成就了海子富有灵性的文字,至今仍流芳于世的灵性文字于当时深化着诗人的孤独和折磨着他的生活。1989年寒假海子回乡探亲,家乡的现实状况“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荒芜之感”,海子这个乡土歌者感觉自己“完全变成了个陌生人”。可见他对现实故乡是何等隔膜!在《七月的大海》中他这样写道:“把自己的故乡抛在一边/我连自己都放弃/更不会回到秋收/农民家中。”这种乡土抒写最终止步于远行游子对故乡作超越时空的深情怅望时的那一份乡情,包括他对流逝的岁月和情感的怀旧之情,亦有对生命、命运的迷惘感。
  难为可贵的是,海子不甘心放弃自己宏大的诗歌抱负:“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选择永恒的事业”(《祖国,或以梦为马》),而这是中国封闭、贫穷、落后的现实乡土所无法给予的。此外,海子还有着青年人的虚荣心:他不能窝窝囊囊地回去,而是要“头上插满鲜花”(在此隐喻“诗歌桂冠”)地荣归故里,让故乡为有他而感到骄傲。而都市的生活现实也处处不尽人意,但作为一个诗歌天才最终无法忍受,为此他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我们通过以“粮食”、“麦地”等诗歌意象为例分析了诗人海子抒写的厚重的乡土世界,也通过追溯诗人乡土抒写的历史渊源和探究诗人自身的心理因子,由此可以了解诗人抒写的乡土又是凄美的。但是海子没有为一层乡土意象所包裹,而是在更高层次上逼近了“乡土文化美丽而悲凉的基调与实质。”由于诗人情感充满了欲罢不能的痛苦和人生阅历的多坎坷磨难,这个乡土世界又是丰富的,尤其是诗人没有遮蔽乡土深埋的苦难与悲哀,诗人将深刻的人生体验融入到对在乡土中芸芸众生的艰辛生活的描写,诗歌越出了从乡土中来到乡土中去的形而下的描述而使诗歌具有哲学和人类学的思想高度。可以说,他天才般的创造力在中国的诗坛上映照着独特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黄其恕,被带到“葵花之外”的“孤独之王”——海子诗歌中的死亡意识解读[J],当代文坛,2002(2):52
  [2]海子,海子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34
  [3]万夏,萧萧,后朦脆诗全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5
  [4]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桂,1999:309
  [5]赵园,回归与漂泊——关于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乡土意识[J],文艺研究,1989(4):56
  [6]西川,死亡后记[J],诗探索。1994(3):88
  [7]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12

浅析海子的乡土抒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