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谈起民族声乐艺术、技巧、表演、教学等等,很多民族声乐教师都能泛泛地说出许多个人见解和方法来,但如何提高民族声乐教学水平,提高学生们的演唱技巧,如何提高和增强声乐艺术的表现力及感染力,却是一部分教师经常忽略或不够重视的问题。本文讲述了民族声乐教学中应注意的几问题,然后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声乐教学:民族声乐;问题;解决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民族声乐教学责任与压力越来越大,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方法比较关键,如果忽视这些方法将直接影响学生声乐水平的发展。在把它归纳整理的过程中也引发了一些思考,这些方法不仅有教法上的考虑,也有民族声乐理论上的研究。
一、民族声乐教学责任与压力
民族声乐教育是我国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民族声乐教育的声乐教育也是建构我国声乐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通过在民族声乐教育学习,一部分学生将考入高等学俯继续深造;其次,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天赋、程度的差距失去学习的机会,而进入其它行业。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招生阶段对生源主动地判断与选择,还是到几年教育过程后的被选择,民族声乐教育在培养声乐人才方面一直起到了筛选与过滤的效果。
作为培养民族声乐人才的学校,鉴于民族声乐教育的责任,在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呈现出了不同于高等艺术院校的特点,同时,这些特点也意味着民族声乐教育声乐教学过程中要面临的压力。首先,最重要的压力就是高考。民族声乐教育的学生既要学习普通中等学校的文化课知识,同时又要构建全方位立体的知识结构与素养。因此,在课程的设置方面,除了声乐专业的一对一的小课,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史等方面的专业课设置,以及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等文科类高考科目的设置则亦成为了升学率的重要保证,因此,如何使得专业与文化课并进,且能同时取得优异的成绩,就成为了民族声乐教育声乐教学乃至整个办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难题。
二、民族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民族声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隶属本民族的民间的传统声乐。这样说也许是有局限性的。但分析原因,这可以解释为本民族的、民间的唱法的总称。就好像山歌、各民族的民歌加入新的内容然后进行改编,研究出一种新的唱法。说实话,中国的民族戏曲,也可以是民族声乐的一个组成部分。发声训练中,如何让学生理解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不同。其实,现在民族唱法中,已借鉴了许多美声唱法的长处,以弥补在民族唱法中的不足,如声音的靠前靠后问题,声音的“竖”与“开”的问题。要解决以上问题,关键要在发声训练中解决好,打下一个良好基础,才能正确地运用在歌曲的演唱中。
首先,在学生阶段,不要一味地让学生攻高声区,当学生没有掌握或没有完全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时,很容易在方法上走偏或者唱出毛病来,如喊叫、挤压喉头等等。其次是在口目好中声区的基础上,向两头发展,并尽量选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练声曲和歌曲,以巩固正确的发声方法,然后是在解决好这些问题的同时,让学生明各个腔体(头腔、口腔、胸腔)的协调运用,以达到上下畅通。接着是通过歌曲训练解决吐字问题。最后是声音与艺术表现力的结合。当然,这些问题说起来容易,让学生们做起来或让学生们弄明白、弄通方法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例如,解决学生的发声问题,有些学习民族声乐时间比较短的学生,起先只能唱一些中声区、自然声区的歌,这时候,教师千万不可死拉硬拽地让学生去唱他力不能及的高声区。因为这样不仅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压力和负担,而且还会容易使发声器官唱出毛病来,反而适得其它,达不到予期的效果。如果长期下去,学生可能会产生“恐高症”,听见高声区的音就害怕,不敢碰。因此要循序渐进,有步骤,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唱高音的方法和能力。
三、民族声乐教学的对策与研究
1.采用学生自我感觉式教学法
声乐是听觉艺术。发声训练属人体发声器官生理肌能状态的训练,有些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有些现象,颇为抽象。其实不然,这就是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因此,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各有自己的手段和方法。
采用学生自我感觉式教学法指借用生活里容易看到、碰到和摸得到的各种动态向学生作比喻,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通过这种“自我感觉”去逐步建立起一个较为正确的、合理的发声状态。比如,讲述横膈膜对于气息的控制作用时,就用“提重东西”的动作来使学生得到感受;要求学生打开喉咙时,使用喝开水、张口吸气、打哈欠等启发学生使喉咙自然打开。
2.民族声乐教学要有计划、有条理,明确重点
对刚开始入门的学生,侧重在中声区打基础,注重基本状态的训练,教材也是选用初至中级程度的;对入门时间蛮久的学生则是以训练技能为主,这就涉及到解决换声区和扩展音域及各种高难技术性的问题,教材当然是采用中、高级程度的,加以配合训练。在对学生状态的训练,不能心急,注意局部、阶段性的要求与全局整体配合的关系。学生一时做不到时,不能马上全盘否定,那样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失去信心。
讲解问题要明确重点,主要的问题要说到点子上。发声训练,一是呼吸用气,必须掌握气的“深”和“稳”;二是调整共鸣,必须以调整可变共鸣腔为主。而声音的统一,关键是在调整使用混合共鸣的基础上如何保持头腔共鸣。像这些关键性的问题,就是教学中的重点。一定要向学生讲深、讲透,并找出使学生最容易领会的办法去帮助学生。
参考文献:
[1]陈文艳,浅谈民族唱法在艺术中专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2009,6
[2]王健,谈民族声乐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