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459

[ 沈益萍 文选 ]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提升阅读教学水平

◇ 沈益萍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作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的过程,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优化阅读训练
  
  阅读文本是语文学习的前提所在,学生只有进入文本,才能从中受到启迪,获取营养,积累知识,加深学问。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抓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个关键环节。一是保证训练的时间。要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每节课都得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活动时间,正常情况下以二分之一左右为宜。二是注重训练的质量。不注重质的过量训练是低效的,甚至是有害的。阅读训练要注意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语言文字的训练,要以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要形式,达到提高阅读效果的目的。三是训练贯穿于教学过程。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迁移,特别要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四是训练应面向全体学生。力求所有的学生能参加训练,要变单一的“教师出题——学生做题——教师评价”模式为让学生自己提要求、共同拟答案、集体作评价,增加学生有指向的紧张智力活动时间,促使知识内化。
  
  二、张扬阅读个性
  
  阅读在发展,它是一种潮流,它是一种趋势。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器官与外界的接触,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广义的阅读。阅读方式的多样化,是培养阅读个性的有效途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保护学生的阅读个性,有机地让精读与泛读、朗读与默读、品读与速读、个人读与合作读、书本阅读与网络阅读等方式并存融合,引导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阅读。鼓励学生有创意的阅读,采用联想、想象、推敲、揣摩、体味、质疑等思考方法“读出问题”“读出自己”,从不同的角度获益。
  
  三、享受阅读快乐
  
  要使学生好读、乐读,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首先是选择课外读物的自由。教师和家长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孩子“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其次是自我感悟的自由。阅读是一种独立的个性化的心智行为,靠理性分析或他人言传难以奏效,必须由学生自己来感受。要学会用孩子的眼光去阅读,以儿童的心灵去感受,在阅读情感上和孩子多一点共鸣,做学生阅读交流的知音,才可能找到学生阅读能力的生长点。再就是选择阅读方法的自由。规定学生使用指定的阅读方法,不仅会使学生感到不习惯,重要的是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不愉快,阅读变得毫无乐趣,应尊重学生对阅读方法的选择。还有就是享受阅读快乐的自由。特别在小学阶段,应以让学生享受阅读快乐、培养阅读兴趣为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应是愉悦,而不应是疲于训练的痛苦和被评价的厌倦。老师要为学生的潜心阅读提供一段适宜的时间和空间。如果老师不停地“以问促读”,一味要求学生用语言来证明自己的阅读成果,这样的阅读课就过于浮躁与虚假。让学生静静地读书,在似乎凝固的空气里,反而会有阅读的欢乐在流淌,有思考的花朵在绽放。
  
  四、增强阅读合力
  
  从知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只是知识的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不存在尊卑关系。如教师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对学生存有偏见和歧视,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从情的角度讲,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合作伙伴关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当是平等中的首席者。我们应当看到:青少年学生的阅读毕竟不同于成年人的阅读,他们因为知识和经验的不足,正在学习阅读,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提问和发言对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教学,教师应该是热心的介绍人,其根本任务是将文本介绍给学生,将重点放在疏通学生与文章“对话”的渠道上,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章的作者直接对话,交流情感。作为介绍人,应该留足时间与空间给“对话”的双方交流,不要过多地驻足其间聒噪。只有在对话过程中出现冷场、语塞、卡壳、分歧时,介绍人才可出面帮助排除,使对话能够流畅进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是优秀的指路人。相对于教师,学生是稚嫩的“对话者”,学生不论是学习上还是做人等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和真诚的帮助。教师要鼓励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对话中去,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感悟和体验,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零距离”对话。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个非常复杂的现象,所涉及的问题极为广泛,对它的研究与认识无止境。旧的问题尚无定论,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本文也只能就其中的某些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希望能有抛砖引玉之效。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提升阅读教学水平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