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我在备课中的预案设计与课堂教学中的收效基本能画等号,这也就意味着预定的教学目标都完成了。但在执教了《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后,我才发现教学后的效果有时是可以大于课前的预设的,这使教师和学生都有了意外的收获。
《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意在通过了解小男孩独特的切苹果方法,引导学生明白做什么事不要循规蹈矩,而要有大胆的创新。我在课前备课时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人都用从顶部到底部的切法,而不用拦腰一刀的切法呢?”我预想的答案有三点:1、从顶部切到底部,苹果是竖着放,切时比较稳固,相对安全一些。2、从顶部往底部切,容易切得均匀,一刀是两块,两刀是四块……分起来更公平;而拦腰切则有的块大,有的块小。3、从顶部切到底部,还便于挖出中间的果核,吃起来更方便。这三点答案是经过我的实际演示和与组里老师探讨得来的,我认为已经是比较完整全面了。在课堂教学中,这三点在我的引导启发下都由学生一一答出,我对这一环节教学任务的完成比较满意了。但随后一位学生的发言却让我在得意之余有了更多的思考。
“ 老师,我想人们平时不横着切苹果还有一个原因,那是因为苹果里的纤维是竖着长的,从顶部切到底部对苹果的纤维破坏不大,而横着切就切断了苹果里的纤维,这样苹果里的营养就容易被破坏。”听了这一席话,我先是惊呆了,这位学生在向其他同学讲解纤维结构与营养关系的知识时候,我在心里暗暗赞叹这个年仅九岁的小男孩知识如此的丰富,甚至超过了我,引领着我和其他学生从营养学角度去地思考这个问题,令我们的认识别有天地。当我和学生们一起为他的独到见解而鼓掌时,我心中升起的是一种骄傲感。骄傲我对这一环节的预案设计给这节课带来了不期而至的精彩,让我和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完整更全面。但更多的是由衷的谢意,感谢这个小男孩使我对教案预设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感悟。
这一让我和学生都颇有受益的预设,使我认识到,在设计教学预案时,要设计一些思维强度大而有弹性的问题,给学生的思考留出足够的空间,也给教师的教学行为留出调整和适应的空间,这样才能使课堂更具动态的丰富的生成性,使教师的教学更具有智慧的光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云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