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古诗词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因此,教师在教学诗词时,应该引导学生走进诗词,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填补空白,步入意境,进而理解诗词中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用将诗词读“胖”和读“瘦”的办法引导学生鉴赏、体悟古诗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胖”读诗词
1.想象画面。古诗词的精粹在于其意境的含蓄而镌永。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而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而古代诗人、词人通常不在诗歌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他们在作品中所创造的情景、意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透过这些画面,我们就可以体悟出诗词的意境,并窥视作者的内心。对小学生来说,要凭借高度浓缩的凝炼文字体会诗词蕴含的境界,就必须驰骋想象,在脑中形成这一幅幅画面,借用这些画面来将这意境形象化,扩充、丰富,这便是将诗词读“胖”。
比如教学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词,在学生已能读通词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词边想象:你看到了哪些画面?于是学生的脑海中就出现了“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三幅画面。
A 溪亭日暮
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画面里有什么呀?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景物连起来,描绘出一幅“溪亭日暮图”吗?
B 藕花深处
你又看到了什么?李清照怎么会来到“藕花深处”的?此时她的心情怎样?
C 一滩鸥鹭
你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词中哪个句中听到的?这里用了两个“争渡”,为什么?“惊”字除了讲惊起鸥鹭,谁也惊了?惊什么?
大胆深入的想象让学生走进了诗词的境界,充分地领略了词中的意境美,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原本三十多个字的词这时在学生心中不断地延伸扩展,不断长“胖”。
2. 简介背景。让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还要对诗词的背景有所了解。让学生搜集、了解有关作者写诗的背景资料,做到“知诗人,悟意境”。以柳宗元的《江雪》为例,当时诗人被贬永州,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压抑,就借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
师:现在你就是孤傲的柳宗元,你能把自己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在此环节中,将诗人所处的时代、人生经历以及心境自然地融入到了古诗的教学中去,学生与诗人心灵相通。可见,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读“胖”诗词,体会诗词的意境。
二、 “瘦”读诗词
古诗词讲究“炼”字,用词精妙,因而有“诗眼”之说。这些字词往往能画龙点睛,牵一发而动全身,对表现全诗的景物、情感或意境有着独特的作用。遣词造句是小学生语言学习的基础,因此古诗词的教学除了体会意境之外,还应把精力放在好词妙句上,体悟诗词语言的含蓄、精妙,这就是读“瘦”诗词。
例如,教学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词,学生体会了词中的意境美之后,启发学生再读全词,体会原本要用许多文字描绘的美景作者只用三十多字就写出来,这就是诗词语言的凝练。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或哪一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心情?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体会到“醉”字的妙处,把词给读“瘦”了。
“胖”读与“瘦”读相结合,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古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初步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陶冶性情,积累底蕴。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成章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