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436

  

品味艺术形象,提高鉴赏能力

◇ 杨 莉

  语文教学是一种审美活动,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写作、口语表达和文学评析鉴赏能力,其中文学评析鉴赏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在审美的感受中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深化思想,对学生的品格修养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是积极的。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这种鉴赏能力?笔者谈一些浅见。
  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一书中,谈及文学与语文,有这样一段话:
  从前我看文学作品,注意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它所写的思想或情感本身引人入胜,那么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文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不用管了。近年来,我的习惯已完全改变。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言,如来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词藻,存心装饰的文章令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言的精彩妥帖,心里所要的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这种准确妥帖的语言颇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一般人只是得过且过,到大致不差时便不再苛求。
  读了这段话,我联想到我们平时阅读的习惯,以及日常备语文课的经历,只是满足于“理解内容”“激发情感”,而对语言文字关注不够。我们经常是“过了河”就不再回顾“桥”。
  例如,《荷花淀》“话别”一段,当水生嫂听水生说“明天我就去大队部上去”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一精彩之处体现了水生嫂当时怎样复杂、激烈的情感活动?水生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这是意料之中的,但是“明天”就走又出乎意料之外,这消息无疑使她震动,手指的“震动”正是心灵“震动”的反射。一时间,多少复杂的感情涌上心头:几年来的夫妻恩爱、可能出现的不测风云、今日分别是否永别、可恨的鬼子、可爱的家乡、难舍的时刻……激烈的情绪冲撞,使她几乎难以自持,但她终于能够自持——“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复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水生看到自己内心受到的震动,那是软弱的表现,她不能“拖尾巴”,必须坚强。这些文字经教师点拨,学生阅读兴趣顿时高涨。
  再如,教学《再别康桥》,那云彩、金柳、榆荫、清泉……组成的和谐优美的画面,学生不难把握,但对于诗中的意境却不大容易领会。我也总觉得作品中的那种柔柔的感伤的调子极难真切地传递给学生,后来我注意到诗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一精美的意境,恍然若有所悟:康桥沉淀着诗人美丽的梦,再别康桥,岂不就是诗人对青春幻想的又一次真情回眸?当我把“青春之梦的回眸”文字打出来之后,学生内心也泛起依依之情,那种“轻轻地来”“悄悄地走”,如风一般惋惜喟叹的旋律就会在学生的心弦上轻轻奏起。再读时,学生的感情就有了明显的升华。
  在进行艺术形象分析时,教师要尽量撤去定格好的框框,尽可能地让学生再想象、再创造。努力启发,精心点拨,巧妙引导,放手让他们争鸣。
  剧作家曹禺谈《雷雨》的创作想法、理解雷雨的象征意义时说:“至于雷雨象征什么,那我不很清楚地指出来,但是我已用力使观众知觉出来。”既然在作品理解、欣赏中存在着“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的现象,我们就不要苛求学生用一种眼光去理解,而应该鼓励他们对人物形象进行多元化思考、多角度分析。
  《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究竟有没有真情的一面?如果说他对侍萍的怀念仅仅是一种精神寄托的话,那么他为什么把侍萍关窗的习惯动作保持了30年?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不是完全虚伪的?侍萍对周朴园的表白是否闪过一丝温馨?哪怕是淡淡的、瞬间的。
  引导学生想象是理解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有效地利用文章的空白,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最后一课》,写到韩麦尔先生讲完最后一课时的情景——“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作者在这里没有大段的抒情和描写,也没有大段的议论,但我们似乎能想象出韩麦尔先生苍白的脸上那副痛苦、无助、绝望的表情,能听到他内心深处愤怒的声音。教师可引导学生大胆想象韩麦尔先生那无言的手势中难以言状的复杂心态。这些想象加深了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对文章魅力的体验,提高了他们的鉴赏水平。
  著名科学家波普尔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马克思也有一个著名的座右铭是“怀疑一切”,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认真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科学精神。
  如《孔雀东南飞》刘兰芝被迫允婚,是真的准备再嫁,还是心怀死志而佯允其兄?最新《中国文学史》上说:“刘兰芝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暗暗下了死的决心。”其实,只要认真研读原诗,便可以发现刘兰芝并未有死志,而是被迫准备再嫁的。从刘兰芝的感情流程看,尽管她与仲卿分手后由于仲卿的坚持,他们的感情在不断发展,但此时还没有走到以生命相殉的程度,是仲卿的“吾独向黄泉”的告白,闪电般地打动了刘兰芝的心,最终她才下定相约殉情的决心。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职教中心]
  

品味艺术形象,提高鉴赏能力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