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184

[ 陈白华 文选 ]   

氛围·欲望·想象

◇ 陈白华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这句话明确地指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的确,语文是融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科技性、审美性、情趣性、创造性于一体的学科,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因而,语文教学不能单纯地囿于知识的传授灌输,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积极探究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以下三个环节甚为重要:
  
  一、 优化教学氛围,诱发创新兴趣
  
  课堂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情绪心理学家曼德勒认为:“环境刺激引起认知解释,认知解释引起唤醒的
  知觉,唤醒的知觉导致情绪体验。”曼德勒认为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体验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感到,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学习和工作时,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而情绪低落或郁闷时,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无创造性可言。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的创新潜能。作为教师,一定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获得成功。即使是暂时落后的学生,也不能放弃他们,因为放弃学生就等于泯灭了这个学生内在的创新潜能,就使他失去了争取成功的机会。作为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不迷信教师,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有时,不同见解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潜力,闪耀着学生智慧的光芒。这样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发扬教学民主,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 激发创新欲望,体验创新喜悦
  
  语文教学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土壤,要想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创新,乐于创新,这就需要教师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喜悦,减少创新时的挫折,以不断提高学生创新的自信心。
  1. 及时鼓励。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个创意、每一点成绩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赞扬,让学生获得创新的成就感。在学习《灰椋鸟》一课时,我要求学生给灰椋鸟归林场面的段落加以小结,一个学生给出的答案仅用了三个字“归林图”,我对他的回答大加赞赏,认为他的答案准确简练,这个学生听后非常开心。从此以后,在归纳段落大意或课文内容时,他都非常踊跃,回答也比较准确到位。又如:学生评价《螳螂捕蝉》一课中吴王时,多数学生认为他固执、专横,但有个学生却认为吴王知错就改是个明君,我对这个学生的回答给予了充分肯定,他非常自豪。由此可见,学生的创新一旦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与赞扬,他就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愈加自信,创新的欲望就越来越强。
  2. 保护错误。学习的本身就是一种探索的过程,有探索就会犯错误,学生的回答应予以正确的引导,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生的回答中,若有独特的见解就应给予表扬,有的观点即使有误,教师也要给学生自我修正与完善的机会。
  如在教学《船长》一课中,就“船长为什么要和轮船一起沉入深渊”这个问题,我要求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一个学生说:“船长已经没有时间去逃生了,他必定要和轮船一起沉入大海。”这个答案很明显只是从事情的表面来分析问题,我并没有加以责备,而是先鼓励这位学生能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又继续问道:“人在死亡面前具有逃生的本能,而船长为什么在死亡来临之时,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呢,他当时心中在想些什么呢?”这个学生立刻意识到自己考虑的太肤浅,不好意思地笑了,但一时也表达不出来新的看法,于是,我让他先坐下,等考虑好再来回答。这时,其他的学生站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了他们的意见,对他们回答正确的地方,我加以充分肯定,对有争议的地方,我让学生再进行讨论,然后加以点评。这样一来,就避免挫伤学生探索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展示思维的闪光点,激发了求异创新的欲望。
  
  三、 启发想象,训练创新思维
  
  学习不是一种被动的“复制”活动,而是学生认知结构的主动建立、充实、改造和发展,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如果学生在做某件事或对某种事物的思考不是模仿别人,而是自己想出来的,那么对学生而言这就是创新。因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从培养学生想象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出发,注意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1. 启发思维,培养想象力。儿童阶段是想象力培养的最佳时期,他们往往凭借着敏锐的观察、直接理解、整体判断、多元求异、创造想象等去认知事物。法国思想家狄镇罗普说过:“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了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虽然说得有些大了,但是说明了想象的重要性。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对课文的情景就能具体理解,并能浮想联翩,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生动活泼。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十分注意发现和挖掘学生天马行空、自由想象的潜能,培养学生奇思妙想、异想天开的想象力。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那如何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呢?我鼓励学生想象,如果你的亲人或朋友要远行了,你就站在江边为他送行,望着小船渐渐远去,一直消失在天边,你这时的心情会怎样?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学生的情感线立刻被我挑动了,有的红着眼说:“我快想哭了,我会对着远去的小船说,朋友,您要珍重!”有的同学激动地说:“朋友,祝你一帆风顺,后会有期!”……我还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将这幅感人的画面画下来,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而且使他们更加珍惜朋友之间友情。
  2. 教给学生方法,培养思维的独创性。《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正是倡导学生读书要有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克服思维上一味从众的定式。如《黄山奇石》一文,“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都配有插图,而“金鸡叫天都”没有配图,所以在学这段时,教师就让学生读课文画画,边读边画,不会画了,再读读书;于是,学生读读画画,画画读读,不断修改,有的还涂上了颜色。画完后,老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画,并说说这样画的原因。为了表现金鸡的“金光闪闪”,有的用色笔画出四射的红光;有的在周围染上红晕。为了表现金鸡“伸着脖子不住地啼叫”,有的画着朝天方向的长脖子,头上画着张开的大嘴;有的不但画着长脖子,而且在嘴前画出“O”,从大到小一直斜上天都峰,还从天都峰斜上了其余山峰,说是韵母“O”的发音是雄鸡不住地啼叫,从天都峰画到其他山峰,说明声音被天都峰一挡反射到其他山峰,产生回响。如此读书画画,以画促读,反复验证,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就能激发出学生创新的火花,因此,特别具有独创性。
  3. 学会提问,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过程,就是培养、发展思维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语言材料及课堂教学契机,启动学生的发散、求异、独创、批判性的思维,鼓励学生对同学、对老师、对教材提出不同的见解。如低年级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还不强,我请学生用“称赞”一词说一句话时,学生说“老师称赞我是有礼貌的好孩子”。“妈妈称赞我是爱劳动的好孩子”。等等。都用了“谁称赞谁怎么样”的句式,说明这时他们的思维产生了定式。这时我从内容上引导:“称赞一词能用在动、植物身上吗?”学生的思维打开了,造出了“牵牛花吹起小喇叭,称赞丁丁爱护小同学”。“马戏团的叔叔、阿姨称赞猴子聪明”这样的句子。他们的思维超越了原先的范围,这就是创新。又如,有的课文给出了特定的答案,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改编课文、发表见解。有位老师在教《乌鸦喝水》一课时,设计了“如果你是小乌鸦,你还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喝到水”的问题,学生争先恐后地说“用一根吸管放进瓶子里就能喝到水”。“把瓶子弄倒就能喝到水”。虽然学生某些想法还不周全,但情境的创设为学生不满现状、勇于探索创造了条件。所以,在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能有效地激发认知冲突,使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总之,要让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发展,这就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确立“人人发展”的理念,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华阳四小]

氛围·欲望·想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