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自主选择是一种主体意识、主体行为、主体能力的体现。“自主”应该是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引导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学习成果展示,从而真正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知道学习是自己受益,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儿童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尺度——童真、童趣、童心,他们用此价值尺度来进行选择,因而,应尽一切可能让学生自己选择有价值、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例如,老师在教学《烟台的海》一文时,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在通读的基础上找出烟台的海冬、春、夏、秋的四季景色,接着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反复研读,学生自主地把学习精力聚集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上,学习的时间比较充裕,挖掘就比较深入。最后,播放烟台的海四季景色的录像,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一处,学着当导游为画面配音(解说)。因为学生研读的是自己喜欢的内容,配音时都十分投入,学习效果非常好。
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因人而异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机械地规定学生用什么方法,而应给学生选择的自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的方法,鼓励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以不断提高学法的运用效率,同时发展学生的选择能力。如教学《瀑布》一文,可以这样导读:“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分组自学,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句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议一议;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瀑布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瀑布的图片、资料等;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如果还有什么别的方法也可以。”接着同学们分小组合作学习,然后组织评议、交流,大家兴趣盎然,学得十分投入。把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展示各种才能,张扬个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虽然学生个性各不相同,但他们具有相同的年龄特征,他们需要在合作学习中体现自身价值,需要在合作学习中获得知识、启迪智慧。近年来四人合作小组的学习形式被广泛地运用于课堂中,但教师事先指定且固定不变的形式只能给学生带来暂时的新鲜,于学生的学习并未带来多少实质的改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原来四人小组的基础上作了大胆尝试,把选择学习伙伴的权利交给学生,这些伙伴并不固定,可随时更换、选择。如老师在教学《黄山奇石》时,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伙伴,组成学习小组。可以是喜欢“仙桃石”的学生组成一组,喜欢“猴子观海”的学生组成一组,喜欢“仙人指路”的学生组成一组,也可以是和自己的好朋友一组。这些志同道合的伙伴在一起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真正产生思维的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在汇报时也尽量采用自己小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其次,还鼓励学生在课外选择伙伴一起开展课外阅读、开故事会、办手抄报、举行朗诵会等,真正把他们学习的空间拓展到课外,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在伙伴们自主、合作、探究中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自主选择成果展示方式。组织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既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学生知识水平、学生兴趣特长的有效途径,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良好习惯的有效方法。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组织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发现了班上的“观察能手” “故事大王”“小播音员” “小画家”“优秀学习小组”等,学生也在不断地展示中培养了自信和兴趣爱好,更主动积极去学习,有效提高课外学习的效率。学习成果展示可以是学生个人的,也可以是合作学习小组的;可以是定期的展示,也可以是不定期的。班级设有“学习成果展示栏”,班队经常开展学习成果展示活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组织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是关键环节,充分发挥这个环节的作用,能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更有价值和趣味性,自主选择学习方法更适合自己和有探究性,自主选择学习伙伴更求合作性和互补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