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从小就怕语文,怕背书,怕作文。然而,师范毕业后,命运似乎和我开了个玩笑,偏偏让我成了语文老师。转眼间,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在平凡的语文路上走出了彷徨,走出了精彩,也走出了幸福。从农村普通老师到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再到市学科带头人、省特级教师培养对象,我虽付出了艰辛,但更收获了成功,荣获了县十佳教师、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省中小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等十多项荣誉称号。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随堂课——我幸福成长的奠基石
依稀记得自己刚步入三尺讲台时,照本宣科,不知所云;面对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和那些天真淘气的孩子更不知所措。于是,我开始读教育专著和业务刊物,看名师的课堂录像和教学设计,不断尝试带着专家的理论和名师的教案走进课堂去实践,模仿名师的教学去演绎自己的课堂。有时,尝试非常成功,我体会到了教育理论和教学设计的精妙所在,感悟到了名师的教学智慧;有时,尝试惨遭失败,我明白了“四不像”的课堂源于“拿来主义”的照搬,生搬硬套而不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是行不通的。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我上了上万节随堂课,从执行教学大纲到践行新课程标准,从执教人教版教材到实验苏教版教材,从学“洋思”到学“南通”再到学“杜郎口”,从推行目标教学模式到推进有效教学模式,从研究“诗意语文”到研究“简约语文”再到研究“文化语文”,一次次变革与实验,我都在随堂课上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实践,有收获,也有缺憾。在失败与成功交替转换间,我逐渐感悟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凝炼成了“典雅、扎实、灵动”的个人语文教学风格,并多次承担市、县语文公开课,2010年执教《莫高窟》获江苏省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上好每一节随堂课,珍惜每一次锻炼机会,让我们用厚度成就人生的高度!
研修班——我幸福成长的加油站
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仔细思量,这话不无道理。工作至今,我参加过许多研修班和培训班,从中大受裨益。研修班让我聆听到了魏书生、李镇西、肖川、成尚荣、袁浩等大家的精彩报告,让我观摩到了于永正、孙双金、窦桂梅、王崧舟、薛法根等大师的精彩课堂。他们的精彩报告和课堂改变了我的思想,转变了我的观念,唤醒了我专业成长的梦想。在我参加过的研修班中,印象最深、收获最大的是近三年参加的我县小语名师研修班。这个研修班共有13名学员,都是市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学骨干,由省特级教师刘咏春、马式先领衔,并聘请了南师大博士生导师、著名的课程专家吴永军教授为导师。吴教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很有亲和力。他每两月来研修班一次,每次来他都讲得很少,有时甚至不讲,都让我们讲,让我们上课、评课,让我们进行读书交流,让我们进行思维的碰撞。有机会和吴教授近距离接触并得到他的当面指点,我们感到很幸运。虽然吴教授来的次数并不多,但他带给了我们许多思想理论,为我们的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每次来他都要推荐一些教育专著或与语文学科相关的书籍。说实话,以前我很少读书,教育专著读得更少,只是时常翻翻业务刊物罢了。因此,我的理论功底十分单薄。自从参加了名师研修班,在吴教授的指导下,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我渐渐感到了一种隐形的压力。于是,我开始逼迫自己读书,读吴教授推荐的书——《什么是教育》《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从这些专著中我获取了教育的智慧与灵感,开始理性地思考教育与教学。我清楚地记得,研修班第一次活动时,吴教授就要求我们每个成员谈研究的课题。我们津津乐道的课题,没想到都被他一一否决了,当时我很茫然。后来,吴教授要求我们研修班成员选择一个课题进行集体研究。经过大家的反复酝酿,终于确立了《基于文化层面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这一课题并申报省级立项。近三年,我们研修班始终围绕“文化语文”这一专题开展研讨活动,轮流上观摩课,每个人都必须参与评课,活动结束每人都要撰写一篇论文,最后还要完成两万字的结业论文。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压力,人的潜能就不能被激发。2008年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会刊》上发表了一篇课题研究论文《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这也是我第一次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这篇论文还获得省论文评比一等奖,我欣喜若狂,信心倍增。从那以后,我开始勤于研究,笔耕不辍,一篇又一篇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
公开课——我幸福成长的助推器
一提到公开课,有人就会想到作秀,想到假课。我不这么认为。因为任何一节公开课都凝聚着个人和集体的智慧,都是个人和团队多次实践反复打磨的结果,无论是教者还是听者,都能从中汲取营养。仔细回顾我的成长经历,还真的和公开课分不开。我上过许多公开课,有校级的、镇级的,也有县级的、市级的。公开课磨砺了我,成了我成长的助推器。《示儿》《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灰椋鸟》……一节节公开课至今还记忆犹新。我第一次上公开课是在一个乡镇中心小学,那时我20岁,初生牛犊不怕虎,执教的是一篇三年级课文《周总理的睡衣》。当时教学条件十分简陋,没有现代化设备,仅有几块小黑板,为了上好这一课,我虚心请教,反复琢磨,自制教具,真可谓绞尽脑汁。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第一次公开课获得了成功。从此,学校只要有语文公开课或赛课,就把机会给我。正是因为有了一次次公开课的锻炼,我才会迅速成长,脱颖而出。公开课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展示;是一种磨砺,也是一次提升。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去年9月,我有幸承担了扬州市小语年会公开课的任务,这是我市语文档次最高的一次盛会,也是我展示级别最高的舞台。我执教的是五年级课文《莫高窟》,为了上好这课,我在县教研室主任、著名特级教师刘咏春的指导下先后进行了三次试教,教案修改了八稿。为了上好这节公开课,晚上,我常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宿,或查阅资料,或修改教案,或制作课件;白天,我在办公室里有时一坐就是半天,潜心研究教材,用心揣摩教案,竟忘了回家。三次试教,八次修改,真是让我“脱了一层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语文是一门美丽的学科,品味和研究语文教学则更为美丽!我会永远在这条美丽的道路上幸福地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城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