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429

[ 王树成 文选 ]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畅达感

◇ 王树成

  语言畅达感主要是对语言的感受。它包含对语句通顺以至畅达的敏感,句与句之间上下衔接、句式搭配、语气呼应等方面的感受。它其实是一个人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体现,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孩子胆子小,不敢讲话,即使讲几句,也是结结巴巴,前言不搭后语。而有的孩子就很善于讲话,而且说起来滴水不漏,对答如流。“前言不搭后语”、“滴水不漏”反映了这些孩子在逻辑思维严密性方面的差别;“结结巴巴”或“对答如流”则反映了这些孩子在语言畅达程度上的差异;而“不敢讲话”和“敢讲话”则与孩子的心理素质有关。因此,要培养小学生的语言畅达感,就必须考虑上述诸方面的因素。
  一、 从人的心理素质方面看,克服胆怯的心理是学生表达流畅的前提。“敢不敢讲话”与人的心理素质有关,或者说与人的气质有关。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他又根据四种体液在人体中哪种占优势而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类: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因为“气质”是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稳定性和指向性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气质既具有“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的稳定性,也具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可塑性。因此,我们在正视孩子气质稳定性的同时,不妨在孩子气质的可塑性上做些努力。只有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说话环境,才能消除学生胆怯畏惧的心理。
  首先,教师要把握说话的时机,多给学生交流思想的机会。譬如,星期一早读课上,老师可提出“昨天晚上,我从电视上看到……”“昨天,我玩得真开心”“今天早晨,我在上学路上看到……”等话题让学生充分发言;其次,教师要以极大的耐心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说通顺,说流利。在课堂上,教师应作出示范,也可请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发言,让其他学生效仿;再次,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发言,切不可动辄指责学生。孩子刚入小学时,遇到的第一位语文老师若能有意识地给他们创设一种说话的氛围,至关重要。尤其是对那些因胆怯怕讲话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教师一个期待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微笑,都是学生敢在众人面前讲话的强大动力。语文老师的教学态度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总之,教师应明白,战胜胆怯、畏惧的心理要有一个过程,不可急于求成。因此,只有在教师热心关爱和指导下,学生才能逐步克服胆怯、畏惧的心理,读书说话才能自如流畅。
  二、 从阅读训练方面看,引导学生多读一些韵律优美、朗朗上口的材料是表达流畅的基础。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里,有许多言语的精品:如唐诗中,骆宾王的《咏鹅》、白居易的《暮江吟》等;宋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辛弃疾的《村居》,李清照的《如梦令》等让人百读不厌,终身不忘。教师除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朗读材料外,还应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科学的指导。起点要低,不妨从吐字读音入手训练,通过训练,做到吐字准确、清晰、圆润、语音流畅。训练要领是:吐字有弹性,干净利落;字字有力度,圆润饱满;字尾弱收,趋向鲜明。在培养学生朗读技能方面,要遵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朗读下面这段文字:
  咳,想不到你们这儿环境挺不错!地里是饱满的麦穗儿,小鸟儿在树枝儿上唱歌儿,河里的小鱼儿在水上吹泡儿。你看,那儿还有一条小船儿。
  可向学生依次提出:“不读错,不丢字,不颠倒,不重复”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再向学生提出“语句流畅,富有情感,切合内容和表意的需要,掌握一种至几种朗读符号等等朗读要求。”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要使学生朗读流畅,或者说得畅达,必须进行大量的读、说训练。
  三、 从听说读写的关系看,提高综合能力是表达流畅的关键。从表面现象看,小学生语言畅达感似乎仅与朗读有关。其实,它与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密切相关。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和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畅达感,还必须加强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就说听的训练吧,通过听记、听话联想力、听话概括力、听话理解力、听话组合力等训练,逐步做到听得准,理解快,记得清,能快速应付。例如:进行听话联想训练,让学生听记歇后语前半部分,联想它的后半句话是什么。听记一些褒贬色彩鲜明的成语,联想它反义词是什么,等等。另外,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收看电视节目,如:中央电视台赵忠祥主持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尤其是品味一些少儿节目主持人那朴实、大方、自然、流畅的主持风格,从中揣摩语言的准确、通畅、连贯、衔接、语气呼应等方面的要领和技巧。耳濡目染,日积月累,必将大有裨益。总之,综合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自然会畅达。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城东小学]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畅达感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