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之一: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探究
听校内一位青年教师教茅盾散文《雷雨前》,感慨颇深。她是如何处理的呢?主要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介绍作者,明确《雷雨前》发表于1934年,写作的时代背景是中国革命已从大革命失败时的低潮转入30年代前半期,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浪潮不断掀起,作者自己曾指出,文章“是用象征的手法描写了30年代整个中国的政治与社会矛盾”。
2.要求找出课文主旨句,明确篇末的“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是主旨句,这个主旨句表达了人们推翻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信念。
‘
3.引导学生梳理全文描绘了哪五幅画面,思考“灰色的幔”“苍蝇、蚊子、蝉儿”“风雷闪电”“执刀巨人”“大雷雨”各象征了什么。
这样的教学设计,让人感觉很不是滋味。本来,《雷雨前》与《白杨礼赞》《风景谈》等相比,最鲜明的特色在于“造语曲折”——就作品本身看,似乎是单纯写景的散文,避免太直露的抒情,从而创造了韵味悠远的“诗美”。面对此文,教师完全可以先让学生把它当一篇纯写景散文来阅读,充分领略作家“用文字绘出图画”,传达出很难言传的生理,心理感受的超拔笔力。然后发问:“你觉得这是一篇纯粹的写景散文吗?”学生觉得很可能有所寄托,则进一步往深处拓展:“那么,它象征的是什么呢?”因教材并未标明该文的写作年代,学生对作品象征意义的解读,必然会有分歧。最后,可揭示文章发表于1934年,则学生的理解又会渐趋统一。而前述那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将课堂变成了学生思维齐刷刷向老师“靠拢”的场所—学生所有的“思考”,只是一个求证现成结论的机械、呆板的流程。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被全盘剥夺,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
由此不能不深思,语文教师须确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转变自身角色,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事实上,教学活动有着与一般认识活动不同的特殊性。在一般的认识过程中,人们为了获得正确的认识,需要花大量时间去思考、探索,需要经过多次往复。而教学活动中,认识的结果往往是已知的,一般是将前人、他人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认识。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表现为接受。这种方式,可以为学习者赢得时间、速度和效率,但也会抑制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此,理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培育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必备理念之一。
倡导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保持自己的思维个性,教师应树立以下三种意识:
一是尊重学生的意识。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和独立思考权,“把‘独立思考’提高到‘学生权利’的原则高度来认识,维护学生这个神圣‘权利’,激发学生爱惜自己这个宝贵‘权利’,普遍树立‘多思’的学风”。
二是有效教学的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学习被各种学校功课塞得越满,给他留下的供他思考与学习有关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越大。”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堂屎,利用好每一分钟,实施有效教学,努力提高学生思考的含金量。同时要坚信,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提升了,那么考试成绩自然也会提高。
三是引而不发的意识。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引而不发,留有余地,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换言之,要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比如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一要鼓励学生答错背后反映出的独立思考和不人云亦云的勇气;二要肯定蕴涵其中的正确因素:三要着力把学生的错误开发成课程资源,与学生共同找出错误的原因;四要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找出正确答案”。
思考之二:独立思考能力与多元解读
莫泊桑的《项链》,主题是批判玛蒂尔德爱慕虚荣,揭露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对人们的毒害;《雷雨》中周朴园这个人物,伪善到了极点,他对侍萍没有一星半点的真情;依据裴多菲革命和战斗的一生,可断定《我愿意是急流》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我们的阅读教学通常强调的是一种解读方式、一个标准答案,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意识。其实,语文教材里许多作品在主题、人物、内容上没有定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足以说明具有丰富内涵的优秀作品是可以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解读的。
鼓励多元解读(或日个性化解读),也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必备理念。引领学生将“以他人为导向”的思维方式转变为“以内心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常能令他们品尝到学习、思考的“甜头”。具体说来,多元解读至少可考虑下列三点:一是主题的多义性——一些名家名篇的主题,似乎早有定论,但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对其主题的认识也不断丰富;二是人物性格的多重性——有些作品塑造的人物具有多重性格,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对这类人物的解读肯定是多种多样的;三是内涵的丰富性——文学鉴赏过程中产生的联想、感悟是因人而异的,这在诗歌鉴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当然,“过分强调文本理解的客观性或过分夸大读者个性理解的空间,都会扭曲阅读的正确行为,都会对阅读教学造成无法挽救的伤害”,多元解读不等于放任自流的胡乱解读,而是指阅读教学中不能搞封闭式的“一言堂”;同时,当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时,应允许学生“想不通”或暂时保留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