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2年第2期 ID: 136794

[ 唐惠忠 文选 ]   

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与能力

◇ 唐惠忠

   探究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要“注重语文运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由此可见,探究是语文学科所应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
   自2007年起,课标版《语文考试大纲》也在原有“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五个能力层级的基础上,增添了“探究”能力层级。根据考纲解释: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其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包括“(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概括一下,主要是从“作品意蕴”“背景意图”“自我见解”三方面进行探究——既不是对信息的纯粹吸收,也不是单纯的艺术性的评说鉴赏。应对语文卷中的“探究”题,自然不能仅靠高三一年相关模拟题的强化训练;提高探究能力,应落实到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其重中之重,则是师生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长期富有实效地探讨一个又一个疑难问题。尤其是文学作品阅读教学,须致力于培养探究的兴趣、能力,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明确其特点与基本理念,掌握探究的常用方法。
   这里,试结合苏教版《语文》必修一和必修二,谈谈如何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加强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以典型的探究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首先,自然是切实利用好课文后已有的探究题。审读苏教版必修一、必修二中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不难发现每篇课文后基本设有探究性思考题。下面仅从必修二里择其要者,作一个归类:
   1.发掘意蕴型
   《最后的常春藤叶》——贝尔曼是个失意的人,作画四十年也没有什么成就,“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他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不是“杰作”?为什么?
   《祝福》——阅读鲁迅的《药》,联系初中学过的《藤野先生》和《孔乙己》,想一想《藤野先生》和《药》中的人们是怎样“看杀头”的?《孔乙己》中掌柜、酒客、小伙计是如何“看”孔乙己的?孔乙己是如何“看”自己的?《药》中的华老栓、康大叔、茶馆闲人、夏瑜的母亲是怎样“看”夏瑜的?《祝福》中鲁四老爷、鲁镇人又是怎样“看”祥林嫂的?你是如何看待鲁迅作品中“看”与“被看”背后的实质的?请和同学交流看法。
   《林黛玉进贾府》——脂砚斋评点“林黛玉进贾府”,有“总借黛玉一双俊眼中传来”之语。阅读《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进荣国府”、第三十九至四十二回“刘姥姥进大观园”,将它们和本文进行比较,讨论交流不同的“眼睛”所观察到的不同的生活风貌、人情世故。
   2.探讨意图型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两篇小说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的两个阵营,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安妮日记》等三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记者或作家,《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中的索科洛夫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也有各自的生活追求。请想一想,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的命运又是如何被改变的,作者试图告诉人们什么。
   3.提出见解型
   《安妮日记》——安妮认为“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对此你如何理解?
   《荷塘月色》——文学经典是可以常读常新的,《荷塘月色》就是这样的作品。阅读下面的学习材料,再次研读作品,谈谈你对作品新的感悟。(“学习材料”包括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等四则)
   《林黛玉进贾府》——清人脂砚斋对《红楼梦》中几个人物的出场作过评点,现代作家王蒙对这部作品的人物性格也作了评点。你同意他们的见解吗?请说说你的理由。(附有“甲组”“乙组”两组评点)
   不难发现,教材编写者注重引导高中生“联系已知”“结合材料”及“扩展阅读”,有意识地突出了在“比较”和“讨论交流”中探究的学习方式。
   其次,教师可针对课文,自行精拟思辨性强、思维含金量高的探究题。请看笔者就必修一、二课文设计的部分实例:
   《沁园春·长沙》——关于“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种解释是“击水”即游泳;另一种认为“中流击水”是“中流击楫”典故的转化。你赞同哪一种理解?为什么?
   《获得教养的途径》——论述什么是真正的修养时,黑塞提出“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矛盾吗?为什么?
   《劝学》——文中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里的“物”究竟指的是什么?
   《前方》——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人的悲剧性实质——三重悲剧”?
   《我与地坛(节选)》——第二段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表意上有什么区别?
   《听听那冷雨》——文章标题能否改成“听雨”?为什么?
   《祝福》——如何看待祥林嫂“最后的疑惑”?这是“一个伟大的疑惑”吗?
   《林黛玉进贾府》——宝黛初次相会,宝玉得知黛玉没有“玉”后,就摘下那玉,狠命地摔去,并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你怎样理解这个情节的重要作用?
   自拟探究题,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具备探究的追求和能力。同时,既然名为“探究”,那么所拟题目就得体现探究的基本特点,具体包括:(1)问题的启发性——要能启发学生思维,给学生的思维以一种导向,使他们沿着这个导向探索下去。(2)问题的开放性——探究题的答案是相对开放的,以文本的某句话或某一点为触发点,要求以此为起点,联系文本作拓展。(3)答案的个性化——鼓励个性化阅读,即阅读过程中不受他人观点左右,渗透个性化的思考,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碰撞。(4)答案的多元性——因文学作品本身具有模糊性、多义性,也因为观察问题、理解问题的角度有差别,学生有时会作出不同的却都符合要求的解答。
   为真正激活学生探究的兴趣,另有两点不容忽视:其一,部分探究题可来源于学生——这就需要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认知的冲动性、思维的活跃性,以及勇于创造、追求真理的精神;其二,教师要善于营造自由、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观念、感受和体验。
   二、针对有价值的问题,课堂增设“探究”环节
   探究是一种在教师的组织、启发、诱导下,围绕具体的学习内容,学生开展有目的的表达、质疑、探索,以实现效果最优化的教学活动。文学作品教学“探究”的关键应该是,如何进行切合文本内容特点的“探究”,如何进行切合语文学科特点的“探究”,“探究”的旨归如何落实在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上。只有解决了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探究,才称得上是“有价值”的语文探究。
   为使阅读探究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具体操作时可尝试的两种做法是: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辅相成;主问题设置与小问题分解有机结合。例如针对必修二课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我是这样安排探究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