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听过一位老师执教四年级《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上课伊始,老师让学生由题质疑,学生提出了这些问题:公仪休是谁?谁向公仪休送礼?送的是什么礼?公仪休为什么要拒收礼物?是怎样拒收礼物的?于是,老师让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当前,这样的课堂导入十分普遍,看上去也很精彩,美其名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但客观上,这些问题学生只要预习了就能自己弄懂。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抓好课前学生的自主预习,将课堂繁琐的分析式教学进行简化,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低耗高效。我是这样做的:
一、 自主预习——读、思、画、注
课前预习要有相对稳定的方法和程序,这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我对学生预习提出了“读、思、画、注”的要求。
读:做到读准生字新词,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思:通过多种途径弄懂生字新词的意思,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高年级还要思考课文的写作方法),尝试解决书后习题。
画:画出经过努力仍不能理解的词语、句子,并打上“?”;画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段。
注:在课文空白处写上自己对词语、句子(特别是自己感触很深的词句)的理解,写上读课文的心得体会和感受,写上自己读了课文后的困惑。
二、 分层检查——看、读、问、讲
为了养成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觉得教师要经常性地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检查。其实,这个过程也是改进课堂教学设计必不可少的程序。检查的方法要灵活,且富有实效。我采用“看、读、问、讲”的方法,分层检查“好、中、差”三个层面的学生。
看:看学生有没有“画”,有没有“注”。学生长期坚持“画”“注”,就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而这一习惯终生受用。
读:主要是面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要求他们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对于一些情感性的文章,还可检查中等成绩以上的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情况。
问:主要是问学生对书后习题的理解,问学生通过预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问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学生不理解的,课前一般不对学生讲解(可以激励学生相互讨论),以留下悬念在课内解决。
讲:对于好学生,可以让他们讲讲对课文的理解,讲讲自己读了课文后的感受、体会,讲讲读了课文后的困惑。
三、 课堂教学——读、讲、问、议
对学生预习情况分层了解后,要适当调整教学预案,减少不必要的程序,从而将主要精力花在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上。在教学中,要抓住“读、讲、问、议”,将教学目标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位。
读:一读生字新词。教师可以直接出示课文的生字、新词,指名学生读,要读准,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读得字正腔圆。二读课文,有了课前预习的基础,可以减少课内学生自己练读的次数,多指名学生按段朗读课文,保证人人都能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讲:一是让学生结合课文语境讲生字新词的意思,对于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可以结合课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进行解决。二是让学生讲课文的主要内容。三是让学生讲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学生虽然讲了,但对课文的理解一般不会完全到位。这有待于通过“问”和“议”的教学环节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努力使学生和文本产生共鸣。)
问:由学生主动发问,主要是提出自己经过努力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此环节可先让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问,最后让成绩好的学生问。对于一般性问题(与教学重点、难点联系不太紧的问题)立即解决;对于共性的问题,以及难点问题要通过集体探究重点解决。
议:即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进行突破。这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需要花大力气。这个环节要遵循“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和“问题从文本中来,再到文本中去”的原则,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当然,还可以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进行探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议”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将课文由“读正确、读流利”过渡到“读出感情”的过程。当然,“议”还包括对学生质疑、陈述见解以及朗读情况的评议。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