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以来,我们镇江市润州区教育局就开始了初中语文教学与管理模式的探索。几年来,我们一路摸索,一路前行,基本形成了一套初中语文教学案形成与使用的教学与管理模式。
一、 教学案形成的过程
1. 备课组长开学初完成备课组教学案主备分工表,并在主备教师备初稿之前完成教材分析和备课思路的初步分析。
2. 主备教师在教研活动前一天完成教学案初稿,并印发给学科分管行政和备课组所有成员(要求教学案初稿右侧空留出“问题与建议”栏)。
3. 备课组成员在教研活动之前在初稿“问题与建议”栏中完成对教学案初稿的修改,每人实质性的修改一般不得少于3处,具体要求:(1) 完整地做一遍教学案;(2) 对教学案初稿中题目的正误、教学的流程、问题的设计、题目的顺序、选题的典型性及难易程度等提出自己的看法。
4. 教研活动时对下周使用的教学案初稿进行讨论,具体要求:(1) 主备人对自己所备教学内容说课,包括教材分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当堂训练和巩固延伸选题及意图等;(2) 备课组其他成员对这份教学案初稿分别提出问题和建议,并开展讨论;(3) 主备教师记录下备课组成员所提问题和建议;(4) 备课组安排专人将记录了各组员意见的初稿整理保存。
5. 主备教师根据教研活动时讨论的记录,甄别、筛选、整合大家意见,修改完善教学案初稿。
6. 主备教师将修改过的教学案在备课组长签字认可后,连同记录了备课组成员所提建议的初稿一同送学科分管行政签字(要求至少提前2天),在得到学科分管行政认可签字后送文印室印刷。若未能通过,则拿回去重新讨论修改,合格后再签字印刷。印刷好的教学案至少提前1天送到备课组。
二、 教学案的使用过程
1. 课前备课:教师拿到教学案开始课前备课(个性化备课),预习导学、课堂助学、当堂训练、巩固延伸每个环节都要备到。具体要求:(1) 认真地做好教学案上的题目;(2) 要备导入、过渡、引导、小结等组织教学的关键性语言;(3) 要备基于教学案流程设计的相应问题;(4) 要备组织学生活动的形式(如自学、小组讨论、演讲、辩论等);(5) 要备基于问题的文章具体内容的分析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语言(这一点老教师可以标注在书上,三年内教师连同其它要求详细地写在备课笔记本上);(6) 作业评讲要备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解题方法指导。
2. 学生预习:学生拿到教学案完成预习导学这一部分(任何教师不得要求学生完成课堂助学这部分内容)。
3. 检查预习:教师对学生完成预习导学的教学案进行批阅,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以便上课时更好地教学。如果第一节课来不及批阅,则先打好等第,待上完课后再回收批阅。
4. 课堂教学:这一过程要以课本为本(而非以教学案为本),遵循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体现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的过程,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还课堂学习的本来面貌。
5. 课堂巩固: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几分钟,要科学安排当堂训练,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极强的基础性练习。要求:(1) 当堂训练题量要小,要着眼基础;(2) 学生解题时,教师要不断巡视,了解学生解题时出现的主要问题;(3) 当堂训练,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当堂评讲;(4) 如果因特殊情况未能及时完成当堂训练题目,那么就要求学生课后连同巩固延伸内容一同完成。
6. 布置作业:布置作业是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布置学生完成的起巩固、拓展和提高作用的题目。巩固延伸部分的题目要分层设计,分层要求。
7. 教(学)后记:教学后记是指在教学结束后所写的教后感或学后感,可以记写教或学的过程中成功的方面,也可以记写有待改进的地方。教(学)后记的写作,可以写在教学案后面“教(学)后记”栏目处,更鼓励教师或学生在教学设计旁边空白处适时记录下教或学的感想。
三、 教学案的内容结构
1. 语文教学案要统一内容结构,做到规范合理。教学案的标题为“××学校×年级语文教学案”,后面分别列出课题、主备、课型、审核、班级、姓名和学号。
教学案的主体部分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课时安排、学习过程和教学后记。其中学习过程要分好课时,每课时又包括预习导学、课堂助学、课堂巩固和巩固延伸。
2. 学习目标:语文教学需倡导目标意识,心中要有目标,要围绕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练习题目和检测内容。反对求大求全却不着实地或蜻蜓点水式的课堂教学。具体要求:(1) 学习目标不宜多,每篇课文学习目标不超过3个;(2) 学习目标要从“学案”的角度确定,做到明确、实在;(3) 学习目标要用描述性、情景性的语言表述预期达成的目标及达成目标的途径;
3. 学习重、难点:(1) 一定要围绕目标确定重难点;(2) 学习重难点可以是本文的一个学习目标,也可以是几个目标的综合起来的知识、能力要求,也可以是达成实现目标的某个具体环节;
4. 学法指导:(1)学法指导是对学习目标的点化;(2) 学法指导应该先对文章学习整体定向,再具体到学习途径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5. 学(课)时安排:语文学科一篇课文一个教学案,本文学时按照实际需要的上课时间确定;
6. 学习过程:如果本文学习一课时完成,那么在教学案中就不写“第×课时”,如果分两课时及以上完成,那么必须明确表明“第×课时”,在每一课时内安排“预习导学”“课堂助学”“课堂巩固”三个部分,在最后一课时里安排“拓展延伸”内容。
7. 预习导学:预习导学定位在自学基础知识、初步走进文本、为课堂学习做好相应准备上,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字音互填。根据书后生字词表设计字音互填内容,并要求学生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 词语解释。根据书下注释,选取几个重要的词语让学生解释,可以补充一两个书下没有的词语解释。(3) 作家作品。作家作品主要是针对名家名作,要突出作品。(4) 走进文本。①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文安排朗读课文,并可以家长、学生互动;② 根据课堂学习内容,选择内容、立意、结构、写法、语言等方面中的一两个方面设计问题,预习课文,问题数量控制在两个以内,问题不宜太深。(5) 拓展积累。拓展积累的内容要做到与文本关系紧密,并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使用。(6) 学生质疑。针对阅读文章和预习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问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8. 课堂助学。课堂助学部分要显示完整的课堂教学流程。一篇文章主要教学流程包括:(1) 导入。(2) 抓住分析文章的切入点,从内容、线索、结构等方面设计整体感知课文的问题。(3) 研读文本。以问题走进文本,以重难点的研读深入文本,以点带篇,研读全文。(4) 答疑解难。针对预习时学生提出的有效问题和课堂学习过程中生发的问题师生相互答疑解难。答疑解难的方法是多样的,有时可以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课堂教学,有时可以在课堂研读文本时答疑解难,有时可以在课堂研读文本结束后再答疑解难,还有其他更多答疑解难的方法可以灵活运用。(5) 课堂巩固。80%的语文课堂要有当堂训练。当堂训练内容就是针对本节课学习重难点设计的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动笔训练的习题。题量在1—2条之间,要求在5分钟内完成,并能做到当堂评讲反馈。(6) 总结提升。课堂教学结束时师生用一句话总结提升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9. 课堂巩固。课堂巩固是学生课后完成的语文作业。(1) 课堂巩固内容是围绕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的题目,题量要比当堂训练多一些。(2) 课堂巩固题型要丰富,训练的点不要重复。(3) 课堂巩固题目要从“选择、套用、原创”三个层面设计题目,鼓励原创。
10. 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是针对文章学习设计有效的课外延伸内容。这部分内容要注意语文素养的提升,注意与中考方向的链接。
11. 教(学)后记。(1) 教师:教学后记是在整篇文章教学结束后对教学中的流程、师生互动、知识处理等的某一方面进行反思。也可以对本篇课文教学案编制和设计提出建议。(2) 学生:教学后记是在整篇文章学习结束后对学习过程、知识掌握以及课后活动记下自己的所得、所思。
教学研究无止境,教学与管理模式也不会十全十美,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我们将继续学习,寻求指导,加强区域间的互助交流,不断完善,把我区语文教学与管理模式的改革推向深入。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