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人对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人教版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上册)提出异议,说它不适合放在中学语文教材里供学生学习,原因是父亲在给儿子买桔子的过程中,攀爬铁道,违反了交通规则,这一行为可能会对中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乍一听,似乎有理,仔细一分析,觉得站不住脚。
首先是时代背景。
朱自清生于1898年,文中写父亲送他给回北京读书时,“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可以推算出当时的年代是1918年。那个年代的国家,交通并不发达,南京的江面上还没有一座大桥,因此,作者从南京回北京,必须先乘船到长江北岸的浦口,才能坐上火车。这说明,当时的浦口火车站是一个终点站,火车到这里就停下来了(也从这里始发);那个时候火车的来往还不是那么频繁(更没有今天的动车和高铁),乘坐火车的人也不可能像我们今天这样多。所以父亲才会去攀爬铁道,去给儿子买桔子。当然,这并不等于说,车辆来往少,人们就可以不遵守交通规则,而是说就当时的情况来看,这种攀爬的危险性和危害极小,父亲不会受到伤害,周围的人也不至于效仿。由此,父亲攀爬铁道的行为就不难理解。特定的年代,特定的情境,让父亲的行为有了一定的“合理性”。读者(主要是学生)在读到这一段文字时,决不会想到要学习作者的父亲那样去爬攀铁道。
所以说,就当时的情境看来,父亲攀爬铁道与遵守交通规则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其次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读过《背影》的读者都知道,它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父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关爱,以及作者当时未能完全理解父亲的挚爱,及其所产生的痛悔和对父亲的思念。父亲送儿子回北京读书那一年,朱自清20岁;而写《背影》那一年已28岁,作者已是清华大学的讲师,这中间时隔8年之久。1947年,作者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所谓“写实”就是确有其事,就是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父亲的忏悔和思念之情。
因此,就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主题)来说,也不是要求读者去效仿自己的父亲攀爬铁道,而是希望天下所有做子女的人都能理解父爱,体会父爱的深沉博大。
任何文学作品都有它产生的一定的时代背景,以及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心境。如果脱离了这些特点,单纯地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早已问世的文学作品,就会得出不切实际的甚至是荒唐可笑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