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539

[ 陈惠英 文选 ]   

巧用教材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 陈惠英

  追求有效,是小学教学的永恒主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1.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2.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合理运用相应教材,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为学生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巧用课文内容的矛盾性,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苏教版小语第十一册中有一篇充满哲理性的文章《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文章写了哲学家在生前以“如何除去旷野里的杂草”为议题给学生们上的最后一课。学生们纷纷发表意见。一位学生说:“只要铲子就够了。”另一个学生说:“用火烧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第三个学生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第四个学生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除出来就行了。”此时利用这矛盾冲突,让学生说说赞成哪一种方法,为什么?反对哪一种方法,为什么?第一种方法“用铲子铲”不行,因为这样不能除根;第二种方法“用火烧”也不行,因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第三种方法“撒上石灰”更不行,因为这样破坏了生态环境;第四种方法“斩草除根”还是不行,因为杂草的种子落在泥土里照样生长。学生在激烈的争论中,明白这四种方法都不行,只有哲学家的“在上面种上庄稼”才是最高明的方法,从而揭示了只有用美德才能净化人们心灵的哲理。让学生讨论“灵魂里的杂草具体指什么?可用什么美德去占据它?”学生兴趣盎然:“用诚实占据撒谎”;“用谦虚占据骄傲”;“用勤劳占据懒惰”……
  再如,苏教版第十二册《最大的麦穗》一文中,让学生体会第六小节苏格拉底这段话的深刻含义时,可设疑让学生讨论:麦地里有最大的一穗吗?弟子们能摘到最大的一穗吗?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虽然有最大的一穗,但也不大可能摘到,即使摘到,也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最大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追问:既然摘不到,苏格拉底为什么还要弟子们去摘最大的一穗?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苏格拉底是为了让弟子们明白一个人生道理: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培养、发展和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塑造学生独立的个性,形成学生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才能让学生的生命活力得到充分的绽放。
  二、巧补课文的想像空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优秀的文章像中国画那样留有艺术空白,令人回味无穷。例如苏教版小语第十二册《孔子游春》一文中写泗水河畔的美丽春景时,把大自然比作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针对这个省略号,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给课文补白,学生兴趣盎然,奇思妙想油然而生:清澈的河水是她纯洁的心灵,粉红的桃花是她绽放的笑脸,巍峨的青山是她挺拔的脊梁……
  三、巧架学科间的桥梁,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例如苏教版小语第十二册《螳螂捕蝉》一文,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即将被身后的黄雀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到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运用科学课知识画出“螳螂、蝉、黄雀”的食物链,并配合一幅社会学科中的“春秋战国形势图”运用活动箭头表示利害关系,学生一目了然,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学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在学生理解词意、体会意境后,让他们运用音乐课上所学的曲调唱这首词。学生兴趣盎然,在歌唱中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加深了对词的理解,对祖国灿烂的诗词文化的热爱。
  四、融内容于活动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有的课文意义深刻,结局富有想象余地,把它编成小话剧进行表演,大大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创造性。如《狐假虎威》《猴子种果树》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有的课文中有许多值得探讨、辩解的字、词、句。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好在哪里,让学生根据当时作者作诗的情境、诗意及有关名人的评价开展讨论会;有些课文在写法、人物、事件等有相类似的,可通过比较进行辨析,学生肯定会乐乎其中的。
  五、开展个性化阅读,提高学生的独特体验能力
  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阅读教学中应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与独特的体验。如在苏教版第十二册《夹竹桃》一文中,“韧性”是夹竹桃的魅力之一,如何让学生真切的感悟而不是肤浅的接受呢?教者通过设问“‘韧性’体现在夹竹桃身上该如何理解呢”,让学生默读思考,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感悟。于是学生从“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无日不迎风吐艳”读出了“坚强”;从“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体会出了“生命力顽强”;从“然而”悟出了“与众不同”;从“悄悄地一声不响”读出了“韧性”就是默默无闻地奉献……从而,感受到“韧性”就是坚强,就是默默地奉献,就是坚持不懈……
  再如,《夹竹桃》一文中由夹竹桃产生的幻想,老师首先进行了入情入境的配乐朗读,随后学生们在轻柔的乐声里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产生了不同的幻想与感受,有“环游宇宙的飞船”,有“神奇的海底世界”,还有“夹竹桃仙子轻盈的舞姿”……教师便鼓励大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同桌。再来听此时的朗读,已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涌动着灵气与个性。感悟语言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等多方面的差异,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自然也就有了区别。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感悟,发掘学生的灵气,使学生对语言产生具有个性化的理解与真实感受。
  六、挖掘文本的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语文课本里的文章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富有浓厚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长效的营养剂。因此,在语文课中,教者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实现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情操的陶冶。还是以《夹竹桃》为例,当学生对韧性有了充分的感悟后,教师通过“悄悄的,一声不响的,从春天一直到秋天,夹竹桃目睹了百花争艳的繁华美景,又亲见了百花的无奈凋零,它始终如一。它的坚强、它的持之以恒、它的默默无闻以及它那顽强的生命力,使我们想起了很多很多……”这一段富有诗意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联想。学生们开始了与文本的对话,与他人的心灵的交流。有的想起了默默无闻地工作在大街小巷的徐虎;有的想起了每日迎着朝阳美化环境的清洁工;有的想起了以前学过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也有人想起了学校传达室看门的老爷爷……
  再如,苏教版第五册中的《第八次》,同学们读到布鲁斯王子接连打了七次败仗,自己又受了伤,躺在磨坊里唉声叹气的时候,教者让学生进行“实话实说” “说说如果你就是布鲁斯王子,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们在经过认真的思考后,有的说“如果我是布鲁斯王子,我会非常伤心,再也没有信心去抵抗”,也有的说“我会觉得十分羞愧,没有脸面再去见自己国家的人民”,还有的说“我不把侵略者打败,决不罢休”……一句句幼稚的话语里流淌着真实的情感。学生们在学习文本、积累文本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情的陶冶、以及心灵的洗涤。
  当然,教材中的“宝藏”还远不止这些,还需要我们多动脑筋,善于发掘,只有吃透了教材,才能驾驭它,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让学生乐学会学,教师能教善教,实现师生共同发展,使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步提高。
  [作者单位:溧阳市上沛小学]
  

巧用教材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