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草原》是一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散文。文章不仅把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读者眼前,而且又把蒙汉兄弟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草原》是一篇有明显美育特点的好教材。因此,教学中要紧扣目标,渗透审美教育。
一、激情导入,发现美
富有激情的导入能把学生带入所学情境当中。教学开始,可以设计这样一段导语:“同学们,你们到过草原吗?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上生活的人民。今天,让我们共同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那么草原美在哪里呢?请大家自由读文,找出草原美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经过初步读文,学生可以了解到草原的天很蓝,地很绿,是色彩美;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戏,是动态美;草原上的人们穿着各色袍子,骑马飞奔几十里外迎客,蒙古包内热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传统美德。之后,放草原风光的录像。这样,学生在老师感情充沛的语言描述中,在动态的画面里,亲身体验草原的美景,在感观上获得了美的享受。
二、品析词句,欣赏美
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1.欣赏自然之美。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雅的图画。阅读时,抓住重点词句,启发揣摩、品味语言美,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用这些优美的语言所描绘的图画之美,从而受到美的陶冶。如从“一碧千里”可以看到整个草原全是青绿色的,一眼望不到边。说明草原又绿又广。“翠色欲流”可以看出绿的颜色很浓,好像要流出水来。 绿得鲜艳耀眼,光亮亮的。 从“回味”一词体会到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连马和牛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着品味着。
2.欣赏人之热情。草原风光无限美,草原上居住的内蒙古人民更是热情奔放。作者一行人进入受到了主人的热情接待。可引导学生给课文2-5自然段分别加上小标题“迎客──相见──款待──联欢”,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场面或表演,或朗读,来表达主人的热情好客。
3.欣赏情景交融之美。教学中沿作者思路,紧紧抓住课文景美、人美两大部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共鸣,体会感情,但是教者不能仅停留在这两个部分的理解上,而是要把景美、人美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首先感受到景美,为后面体会人美做铺垫,用美丽、富饶、生机无限的草原养育出勤劳淳朴、好客热情的人民的美来滋润学生的心田,从而地体会蒙汉亲如一家的感情。
三、拓展延伸,再现美。
(1)读出画面——文章文情并茂,语言生动形象,几乎句句都可以读出画面。听乐范读,个人自由轻声吟读,慢速默读是读出画面的最佳手段。如作者在写小丘时,有这样一句话:“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引导学生读后,让学生看看中国画,再观看录像,抓住一个“流”字,小丘的线条柔美和草原无边无际的情景就会在脑海中显现。
(2)想出画面——教学中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如《草原》中写羊群在小丘上“上上下下”,真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我让学生想象,然后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这样的美景。想象中,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美,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这时,教学的重点也突破了。
(3)画出画面——教学后,让学生把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色或情景用笔画下来,涂上颜色,结果学生画得美极了。有的用绿和白的彩笔勾勒出羊群在草原上悠闲吃草的动人情景。还有的蓝色的彩笔画出了空旷高远的天空。
(4)写出画面——老舍先生用他匠心独运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草原美景图。同学们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选读其中某部分,向先生学习,仿写一个美景片断,题目自己拟定。学生们热情很高,拿出纸笔尽情挥洒。有位学生绘下了一幅滚滚长江东流的美景图;有的同学描绘了秋季的桔园一派丰收美景图;有的同学则描绘出了丹桂飘香的校园美景图。虽然文笔有些拙劣,文字有些粗糙,但是他们是有感而发,是想学着走作者的路。
挖掘小学教材中的美学因素,加强语言的美育,不但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可以增强德育和智育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邮编:224600
地址:江苏省响水县双港中心小学
电话:15962015868
邮箱:xiaolusixiaolu@163.com
【作者单位:江苏省响水县双港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