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604

[ 朱红梅 文选 ]   

如何教好铅笔字

◇ 朱红梅

  陶行知先生曾说:“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我以为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
  作为一名小学低年级的启蒙教师,最大的成就感莫过于教会孩子娴熟地写出一手端正、匀称、美观的铅笔字了。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一条简便易行,也是行之有效的好路子——“三看法”。
  一看笔顺
  汉字是由很多个基本笔画构成的,而构成汉字的基本笔画,是有一定笔顺规则的。汉字书写的一般规律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内,先中间后两边,先里头后封口。启蒙阶段,编者都按教材的需要,将田字格里的生字笔顺安排在各篇课文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反复书空几遍。牢牢记住汉字的顺序,入格临写时就不至于出现倒笔顺的现象。在长期观察训练中,孩子也会逐步掌握一些基本规律,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当然,有些易错的笔顺每遇一次都要强调。如“北”的第四笔是“撇”,“可”的最后一笔是“竖钩”,“小”和“水”是先中间后两边,“火”是先两边后中间,“九”的第一笔“撇”……进入中高年级,老师只需将容易写错笔顺的字略作点拨即可。日积月累,孩子按正确的笔画顺序书写的习惯必将形成,可以终身受益。
  二看位置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写字教学提出的阶段目标:能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田字格”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为孩子写好字提供的一个框架。大纲要求掌握的生字都是有田字格的配套的习字册,练习本也都是田字格。对蒙学的孩子,老师应教会学生熟练认识田字格,充分利用田字格。
  认识田字格的过程是比较简单的。它是由横中线、竖中线、中心点、上半格、下半格、左半格、右半格、左上格、左下格、右上格、右下格等基本部件构成,坚持训练两个星期就应滥熟于心了。
  如何利用好田字格呢?这需要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训练过程。刚起步时,要带领学生一笔一画地看位置。比如说“一”,这个字就一笔,就在横中线上起笔,左低右略高,左右均空三分之一的位置。“二”有两笔,第一笔在横中线上两点起笔,左右对称,稍短一些;第二笔在横中线下两点起笔,稍长些,左右约空三分之一的位置。“鸟”字对蒙学的孩子来说最难看准位置。第一笔“撇”在上半格竖中线起笔,上空三分之一;第二笔“横折钩”的“折”内收到中心点起钩;第三笔“竖折折钩”的“竖”与第二笔起笔相接,略过横中线,左低右略高,向右行到横中线右半格中间,再向下折笔要内收,紧靠竖中线起钩,下空三分之一;最后一笔“横”在左下格中间起笔,左低右略高,过竖中线两点,与折笔相离……综上所述,每一个笔画除了压线笔之外,其余在横中线的左右、上下是什么位置,在竖中线的上下、左右又是什么位置,一定要基本看准。刚刚学写字的孩子,老师一定要一笔一画地指导观察位置,越细越好。观察之后,老师要一笔一画地作示范。这样,逐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字也就越来越匀称了。教师也可利用配套媒体课件,给予规范、现代化的指导,变化形式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也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切记,培养观察笔画位置的好习惯,老师要不厌其烦地指导,再让学生反反复复地练习,一定要持之以恒,切不可浅尝辄止。
  如果观察位置的习惯形成了,那么,可以基本保证我们的孩子能把汉字写得正确、匀称了。
  三看轻重
  人们常常用“苍劲有力”评价书法家的字写得漂亮,我以为这里的“劲”是有大小之分的,要使整个字活泼、流畅、有动感,这里的“力道”一定有所区分。其实一年级的铅笔字,何尝 不是如此呢?
  我们在一线工作的低年级老师都能教会学生书写许多汉字,可是孩子最终写出来的字不尽美观,那是怎么回事呢?通过实践研究,我发现,就是基本笔画没轻没重,笔力相同,使得每个字就像一根根火柴棒堆搭而成,呆板木讷,无生动美观可言。
  如何教小学生看轻重呢?一般来说,每个笔画都是有粗细的变化,告诉学生“粗的”就是用力重一些,“细而尖的”就是笔力稍轻一些,比如“长横”起笔重行笔轻收笔重;“撇”起笔重收笔轻抬出尖;“捺”起笔轻行笔渐重捺脚处重按,再轻轻收笔出尖;“横折弯钩”起笔重,行笔轻,折笔重按,起钩处重按一下向上轻轻钩出尖来。起初,学生在重笔处不果断,会点成圆点,老师别担心,训练时间久了,轻重变化便逐渐自然流畅,坚持训练一个月,能力基本就形成了。那时的汉字,看起来就让人感到十分生动、活泼了。
  除以上三点外,还需要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坐姿的支撑,这些也是相当重要的。在教学中,我发现这两点做不好的,字也写得不太好看,有时还影响写字速度。
  只要坚持训练“三看”,锲而不舍,学生一定能写出一手正确、匀称、美观的汉字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化纤小学]

如何教好铅笔字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