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中心,以追求课堂的最大实效为目的,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其具体操作方法就是,教师在课前设计好引领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活动的方案,通常包括了一节课的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成果展示及评价等方面,在课堂上由事先建立的学习小组,按照“活动单”上预设的各项学习内容,合作讨论,展开课堂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这一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正可以借助“活动单导学”模式,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情境,形成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氛围,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感受走进课堂,与教师、与教材、与同学进行“对话”,在相互对话中吸纳共享,在摩擦碰撞中不断超越,超越教材、超越教师、超越自我,形成认知与发展的动力,进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一、引领学生在与教材的对话中超越教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所以,教师不能死死抱住教材内容和教学参考资料中的现成答案不放,应该引领学生大胆地与教材展开摩擦冲突,引导学生在对教材的理解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教材的意识,促使学生的视界与教材的视界融通,从而真正实现学生与教材的对话,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设计了“品读课文,提升境界”这一活动。在引领学生反复品读文本后,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仅仅伴随作者回到住地吗?”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广泛关注,静思几分钟后,再经过各个学习小组的讨论、归纳和提炼,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各抒己见。“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将永远留在我心中。”“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会伴随着我一生一世。”“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会时时萦绕在我的身边,鼓励我战胜生活中种种挫折和磨难,成为我的精神支柱和力量之源”……就这样,我顺着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拿起手中的笔把文章的结尾改一改。学生明白了教材中的内容不是规范的,也不是标准化的,我们可以有与时俱进的、更切合实际的理解。
可见,教材不是“圣经”,学生不是 “教徒”。教材是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供的一种媒介物,当学生以课堂主人的身份参与活动,以自己的理性思辩阐明自己与众不同的理解时,我们的课堂才充满生机。
二、引领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超越教师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地讲,大多数教师往往会把自己定位于学生的救世主的身份上,其原因就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都认为学生是自己教会的。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就不再单单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或者说是“平等中的首席”。因而,我们要注重“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同时要引导学生与教师对话,让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超越教师,得到不断提高。
我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在“活动单”中设计了一个课后“讨论探究”环节:“爱因斯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和整合。学生通过再读课文、查找资料、询问长辈、思考感悟,基本了解了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在讨论、汇报阶段,有同学说:“爱因斯坦是一个大科学家,是相对论的发现者,对世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毫无疑问是一个伟大的人。”我故意针锋相对:“大科学家就可以不注意个人卫生,这也是个人修养的一种表现。”这时有同学赶紧补充:“爱因斯坦一心扑在科学研究上,一切以事业为重,对个人生活考虑得很少,所以不修边幅,而且他以后不是知错就改,在向小女孩学习穿戴和布置房间吗?”这样引导学生去探讨,激励学生去发现、去竞争,允许多元思维存在,使学生在与教师的摩擦冲突中,进一步提升了对人物、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
三、引领学生在与同伴的对话中超越自我
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明白,在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想做一个好孩子的愿望。教育的使命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呵护这种愿望,让学生从小就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学会自信,学会欣赏自己,树立自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让个体置身于社会背景中,置身于交流的环境里,充分挖掘和利用个体间的对话冲突,让个体智慧的灵光充盈我们的课堂,让课堂洋溢着人文的气息,从而将学习过程与发展过程进一步协调统一,引领学生超越自己。
我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时,借助“活动单”抛出这一问题:“你是从哪里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着迷的?”由此,引导学生在读中融情理解,悟情表达。在一个学习小组中,一位学生读到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时,把“那只”读成了“一只”。读罢,马上就有学生指出了错误,并纷纷争论起来——
“我觉得用‘那只’是合适的。虽然上文没写到那只虫子,可是下文写了‘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从这里可以看出,那只虫子在三天前就已经是法布尔寻找的目标。所以用‘那只’比较合适。”
“我补充一下,‘那只’说明法布尔不是胡乱地抓了一只,而是早已认准了目标,三天来,他一直在苦苦地寻找那只虫子,以至于暮色笼罩了田野,他都没有觉察到,这正体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如果用‘一只’的话,就说明法布尔是随意地抓了一只,就不能表现他对那只昆虫着迷。”
…………
课堂上,我借助“活动单导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选择合适的策略激活学生的探究心理,引领学生走入多角度的、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实践,这样,学生思维在摩擦碰撞中,互相启迪,互相鼓励,在多元思维并存下不断超越自我。
超越,是一种现代意识,是认知与发展的动力,从某种程度上讲超越又是人的一种本能。新课程要求我们: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探索;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由地去飞翔。这样,学生才能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不相信唯一的解释,不迷信权威的主张。“活动单导学”模式正是给我们创造了这一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空间。我们应该充分借助“活动单导学”模式,引领学生在摩擦对话中超越教材、超越教师、超越自我,进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江苏省如皋市袁桥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