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诵读——体会古诗的优美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琅琅上口。如何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深刻理解作品,诵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美读可激趣。美读是声音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艺术,它能引起的情感共鸣和心灵震颤,是创设情境的极好因素。教师美读示范,“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读得声情并茂,绘声绘色,读得让学生觉得“真好听” “课文真有意思”;读得让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下子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能让学生进入一种亢奋的求知境界。我校有位老师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时,先讲述这首诗大致的写作背景,接着在《寒鸦戏水》的音乐中满怀深情地朗诵《黄鹤楼送别》。这位老师用鲜活的语言、动情的语调、感人的表情、恰当的动作,营造出一种凄楚悲凉、哀伤痛苦的意境,刻画了—个与朋友依依惜别的诗人形象。很快地,课堂气氛变得凝重起来,有好几个学生甚至“红着脸,噙着泪”。该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受到了感染,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一种意境,走近了诗人,走进了作品。
2.研读能释疑。在学生自读的同时,教师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营造课堂民主氛围。如学习《母亲的恩情》这首文包诗的课文,在教学将近尾声时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突然发问:“孟郊为什么不带上母亲一起出门,让她老人家享享清福?”教师及时抓住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充分利用这一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诗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哪些句子体现了“母亲的恩情”,找一找这些句子相照应的诗句是什么,把诗与文联系起来,理解诗意。再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更深一步理解“母亲的恩情”。在探究、讨论中深化认识,升华情感,教学层层推进,直至达到最高潮。假如教师对学生所提问题充耳不闻或敷衍塞责,那么,这堂课也就失去了其精彩一笔。
3.悟读方探幽。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有效的方法。教学中可让学生在高低抑扬的腔调中比较、推敲、体会语言使用的妙处,通过对精彩文句的反复诵读,感受语言的优美和情趣,悟出语言表达的规律。有位教师在教学《咏华山》时,引导学生抓住“除了、都在、脚下、那么近、山腰间、朵朵白云”,以及古诗中的“回首”、“举头”等重点词语,反复朗读、品味,使学生从这些语言文字中感悟到“华山真高呀!”并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学生个个读得有滋有味,同时领略了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教学中,老师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如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引导学生理解“情不自禁” “艰难”;重视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重视思想教育,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诵读,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学习寇准从小认真学习的态度;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完课文后,让学生拿出画笔动手画一画华山的高、华山的美;当学生把握不准时,教者及时范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读得更精彩,更具韵味,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二、感悟——体会古诗的意境
“诗贵意境”,诗词总要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情感的抒发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托物言志”“触景生情”,构成一种意境,然后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古诗教学应当讲求意境的再现,不能停留在浅显的文字上的理解,要再现出真、善、美的艺术情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从而进一步感悟古诗独特的美感。
1.自主理解诗意。自主理解诗意,是学好古诗的关键。只要我们相信学生,给他们创建一个宽松的环境,一个激励的机制,一个合作的氛围,一个自读自悟的机会,同学们一定能凭借自己的力量,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完成古诗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峨眉山月歌》时,我先向学生介绍洞庭湖,然后借助多媒体,展示优美的洞庭景色,配合音乐的朗读,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最后要求学生看图体会诗句意思,理解哪句就说哪句,同桌共同提示。我还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这几个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运用散文语言,创设一种宁静和谐的情境,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对诗中的比喻之处,进行点拨。从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2.自主感悟诗境。古诗意境的感受必须由学生亲自去感受、体会,而不能请别人去代劳,否则,学生得来的就只是些表面那些冷漠的印象,是不能促动心灵、促动情感的,而且不同的人感悟到的意境也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应该还学生一个自由阅读、潜心感受、畅快交流、积极体验的氛围。在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尽情地读,或低吟慢诵,或高唱快读,或默读静思;鼓励学生“披情入文”,让精神在诗句营造美的世界里徜徉;鼓励学生每一次读都有所收获和体会;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所读的诗词联系起来,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所塑造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从而获得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在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感的基础上,我们可组织学生交流、畅谈、分享心得体会。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欣赏与包容,理性地认识同学之间存在观点的异同,把与自己的感受大致相同的视为自己的知音,而与自己感受不一样,那也是可以理解的。同学之间的包容,无拘无束的畅谈,对丰富诗歌意境的感受,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很有好处。
3.自主展示诗情。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为课后的广泛阅读打下扎实的基础。古诗文的教学也可以根据诗歌的体裁特点、内容特点,结合“课标”推荐篇目,精读一首,带读几首,扩充阅读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促进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比如孙双金老师在学生学会《赠汪伦》一诗的基础上,分别出示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和《渭城曲》三首送别诗,让学生运用学习《赠汪伦》所掌握的方法自学这三首诗。学生通过朗读,很快弄清了三首诗的含义,又通过吟诵领悟了诗中所表达的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课末,孙老师有设计了开放式作业,布置学生课后搜集、吟诵有关送别的诗,更是将古诗文教学的空间延伸到课外,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三、体验——品味古诗的情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学生学习的方法是因人而异的。教师要善于引导、点拔,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和信心,使他们人人参与学习,个个都有收获,围绕诗的意境,可以演一演、画一画、写一写、唱一唱……这样的形式拓展了学生参与的空间,促使学生个性体验诗情与画意。
1.演诗中景,激发学生体味诗境。表演活动不但能形象生动地将语言符号还原生活,而且能在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于永正老师在教学《草》一文时,创设了学生背诗给家人听的情境,在表演过程中,一个没有文化、耳朵又有点聋的奶奶(老师),不断地给学生设置情景障碍:“那么多的花儿不写,干吗写草哇?” “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还有什么“一岁一枯荣”等富有情趣的意境,让学生去感悟、识记、品味语言,寓知识教学于富有情趣的表演活动之中,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绘诗中画,引领学生品味诗意。在中外艺术史上,许多人把诗与画相提并论,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后人评论诗画更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最高境界。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多数能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课本的注释理解诗意。但是由于其知识水平的限制往往停留于意会,而难以言传。在多数情况下,教师教完只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和默写就算完成任务。苏霍姆林斯基说:“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这是儿童变得愚笨,以至丧失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我们可以利用孩子擅长形象思维的特点——让他们用笔画出诗中之景,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孩子地自主性,另一方面又要求他们必须读懂诗意,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3.写诗中意,鼓励学生个性体会诗情。由于古诗语言精练含蓄,言简而意丰。有很多诗歌描写的景物比较多,但是展开描写少。我们可以根据这种情况进行作文训练。例如,四年级《春日偶成》教学后,老师布置一个作业,将本诗改写成记叙文。下面是一位学生的习作:
春天的某一日,我正在屋里冥思苦想,伏案写作,可是一无所获,实在想不出写些什么,缺少灵感显现。耳中只听见树上的鸟儿在叫着,好像在说:“春天来到了。”
循者鸟儿的鸣声,我不知不觉地走出屋子,来到离屋子不远的小河边,淡淡的云在天上飘着,轻轻的风吹在我的脸上,感到春天的温暖,柳姑娘正在梳着她那长长的头发,河岸两旁是红叶绿草,这样的景色人真让我流连忘返!
我一边摸着胡须,一边咪咪地笑,邻居看到我这个样子,不知道我的心里是多么快乐,还以为我是在学年轻人的样子,趁着大好时光去玩耍呢。想到这里,我就写了一首《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从这篇文章中,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增强学生对古诗的感受能力,深化对古诗的理解,获得了个性化的体验。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让我们的古诗文教学多一些韵味多一些智慧,充分发挥学生在古诗学习中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当中感受美,鉴赏美,让学在自主体验中感受古诗文的博大精深,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永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