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530

[ 石晓灵 文选 ]   

在经典阅读中成长

◇ 石晓灵

  什么是经典?
  关于经典,英国的斯蒂夫•艾伦说:“经典就是这样的书——哪怕只是一瞬间,它都会使你从中感受到一部分生活的意义。经典是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书,是广大读者为从中得到特别启迪而阅读的书。”
  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阅读经典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而言,阅读经典能让其学会品味文学形象,提高感受能力;阅读经典能够丰富其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能够丰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品位。对于教师而言,崇尚阅读经典,能够让我们更加善于思考,远离浮躁,也更有利于引导学生与经典对话。当然,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更要多读经典,因为这会让我们更加具有教育智慧与人格力量,也有助于形成个性化、诗意化、充满灵气的语文课堂,让语文教育的发展保持旺盛的朝气与活力。
  那么经典阅读的现状如何?对此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现状一:教师本身经典阅读不足
  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们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能够真正静下心来去阅读经典,特别是年轻教师,求学时就未必读了很多,加上工作压力大、闲暇时间少,更没有精力去阅读大量著作。即便是抽空阅读,也往往以文学名著居多,很少关注自然科普类的。所以就出现了在阅卷中拿不准或错误评判学生关于名著阅读的回答的情况。例如,某次市区统考中,出题者就《昆虫记》的阅读出了一道题:《昆虫记》中昆虫们的一举一动,都被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有人说,昆虫也是生灵,它们与人有着丝丝缕缕的相通之处。请例举一种谈谈你的看法。有不少学生围绕蜘蛛作答“虽然蜘蛛不是昆虫,但它们身上也具有着如人类一般伟大的母爱。”这样的回答被一些老师判定为错误答案,扣了分。扣分的原因:蜘蛛怎可能不是昆虫?其实只要读过《昆虫记》,就应该知道书中作者并未把蜘蛛归为昆虫。法布尔在《昆虫记》中写昆虫也顺带描述了蜘蛛。可见这些老师并未真正读过《昆虫记》。类似现象还有不少,由此看来,教师本身经典阅读不足。
  现状二: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阅读偏好的差异
  经典阅读常常带有自己的个人偏好,因为年龄、个性、人生阅历的的不同,学生和教师的阅读兴趣是有差异的。例如一些学生更倾向于阅读时尚休闲的作品,所以,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卡通读物等受到不少学生的青睐。老师们却更多倾向于文学性强或富于哲理性的作品,因此小说、散文颇受老师们的欢迎。由此学生的阅读与教师的阅读之间形成了不协调的关系。
  现状三:教师关注应试,学生缺乏阅读经典的时间
  迫于应付升学考试的压力,教师是没有精力来引导学生读经典著作的,而更为关注的是学生应试能力的指导训练。学习考试的压力无情地剥夺了中小学生们读经典著作的精力和时间,书山题海还应付不过来,何谈读那些修身养性的“经典”。在学生的手中,大都是学科辅导、考试书籍,急功近利的阅读占据着学生阅读生活的主要空间。而且阅读经典往往得不到家长的支持。许多家长认为,学好功课才是至关重要的“正事”,家长注重的是学生的分数和名次以及能否升入理想学校,对学生课外阅读不太在意,甚至把看名著当成是不务正业,严重挫伤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我曾经就所在年级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进行调查,调查显示,课外经常阅读经典的学生只占19.6%, 13%的学生除了正常学习,几乎没有课外阅读时间。67.2%的学生认为,沉重的课业负担压抑了他们读名著的愿望。家长支持学生课外阅读的仅占62%。
  现状四:经典阅读受到快餐式阅读的冲击
  众多媒体的不良引导,使得大众沉浸在享乐主义的愉悦中,对阅读经典的自觉意识逐渐迟钝。自以为看过经典书籍的缩印本或相关评述等就以为是读过了,其实并未真正展开对经典文本全面、深入的阅读。经典阅读因为快餐式阅读而没有落实,这也是当前教师和学生经典阅读中存在的共同问题。
  现状五:网络文学及影视文学影响经典阅读
  如今,网络文学正成为新兴的一种阅读资源。同龄人的作品,学生很容易接受。在询问中,大多数的学生承认,他们喜欢韩寒、郭敬明、春树等80年代后的作品。面对网络文学流行,教师表面排斥,但是对于如何扭转又感到力不从心,本身立场就不鲜明,只要学生读了,并未硬把学生拉回到经典文本的阅读上来。更甚者,随着80后、90后人群成为教师走上讲台,他们本身就迷恋网络。另外,经典文本的阅读也受到了影视文学的影响。许多经典被搬上了荧幕,但是仅仅观看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是远远不够的,本身直接面对屏幕,久而久之,就会想象力萎缩,理解力也受影响。而且许多影视作品为了商业利益,对经典名著进行了夸张失实的演绎。例如电影《赤壁》就是对《三国演义》经典情节的演绎化,对于本身就未完整、认真的阅读经典著作本身的教师、学生而言,无疑是极其不利的引导。经典阅读一定要读原著,只有走进文本的深处,倾听作者的心声,品味精妙的语言,领悟文本的意义,才能在与文本的自由对话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审美体验,完善认知结构,提升综合素养。
  现状六: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模式需要探讨
  考试中关于名著阅读的考查模式已暴露出弊端。纵观许多文学名著阅读考查题,我们的确可以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那就是许多学生没有读过原著,但答题时也讲得头头是道,从而得分。这说明相关考查是很不完善的。面对目前的考查模式,只要让学生对阅读文本断章取义地记忆;亦或划重点部分押题;更有甚者,只要读读推荐书籍的内容提要,或干脆将主要人物、主要问题列成表格,进行记忆,而将原著完全抛弃……课外阅读的本义已经被严重弱化甚至弃置。诗意的阅读被异化成了乏味的傻读、机械的苦读和荒唐的“蜻蜓点水”。只要考试内容与形式不改进,恐怕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经典阅读情况考查效果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
  面对以上经典阅读的现状,作为教师,我们如何找准师生经典阅读的切合点,从而调整改变,有效指导学生的经典阅读呢?我觉得,作为教师我们不妨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求学生多读经典,想要更好的指导学生读经典,教师首先应该要尽量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抽出时间来真正的落实经典阅读。教师的阅读经验对于指导学生的经典阅读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读了,读透了,才能更准确的、更有效的引导学生充分地与经典对话,感受经典的魅力。
  二、教师需要正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生活阅历和审美分析能力。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要调整自己的阅读兴趣,适应学生,贴近学生。对学生的阅读爱好适时关注和赏识,引导学生创造性阅读。从而更好地与学生互动交流,产生共鸣,促进学生阅读经典。例如我们可以根据中学生阅读的特点,选择适合的书籍向他们推荐书目,师生共读。教师要向学生推荐经典书籍,首先自己必须认真阅读、大量阅读,并且还要照顾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大量阅读不同的书,无形中也丰富了自己。
  例如初一学生阅读情趣还未脱离孩子的童真和童趣,可以选择一些童话类的书本或者语言相对比较活泼的著作,如寓言、成语故事等推荐给他们。到了初二、初三,学生的思想和阅读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可以选择更多的书目,让他们涉猎小说、散文、传记作品等各个领域。(投影我们年级的书目推荐表)
  三,教师要着眼于学生个人素养的提高,终身发展的需要,不能只在乎应试。教师要立场鲜明,多动脑筋,在教学计划内开展丰富生动的经典阅读活动。例如,对于初一我们可以每周安排一堂课外阅读课,指导学生练习常用的阅读方法阅读。还可以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例如校级活动:如阅读能力竞赛、读书征文比赛等。班级活动:如晨读经典、一日一诗、读书交流会、读书笔记展等。学生个人活动:如自编小报、写读书笔记等。还可以通过综合性实践活动组织编导、演出情境剧。还可以以佳作推荐、人物评论、知识竞赛、演讲、辩论赛等多种形式开展进行。另外,合理利用网络、电影、电视等媒体,发挥流行时尚元素的作用,将学生从网络文学、影视文学的冲击中引导回经典文本的阅读上来。引导得当,反而能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激发起他们旺盛的阅读欲望。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影视文学和经典文本,让学生找差异比较优劣、为人物形象正名等。此外,我认为在实践中还可以把经典阅读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感受到了学课文的乐趣和读经典的妙用,形成良性循环,激发了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阅读经典著作中感受学习和生活的快乐,相得益彰。
  四、教师不仅要倡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教师自己也应该写读书笔记或是读书博客。既可以督促自己充分研读经典,更好地与经典文本对话,表达自己的读书感悟。也可以以此创建一个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为学生做出榜样,和学生共同交流读书感悟。
  五、教师不仅要读经典,还要重读、反复读。教师在经典阅读上不能仅要求自己读过,还要反复咀嚼揣摩,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教师要有这样的志向,特别是年轻教师,如此做来,教师也有可能成为专家。
  经典著作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不管是对语文教学,还是对学生的素质提高都是有重要意义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共同营构一个学习的氛围,大力倡导经典阅读,有效地进行经典阅读的指导,加强对经典著作的研读赏析。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 让我们试着去做载歌载舞的水吧,相信我们辛勤努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真的会把学生带入记载“人类思想的最崇高记录”的崇高境界,从而使他们臻于完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九中学]
  

在经典阅读中成长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