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环境下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
【编者按:正如日本学者木下百合子所说,“如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在摸索课程的统合。”的确,走向整合,是世界教育的趋势。单元整体教学,体现整合的思想,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新的技术环境,拓展了资源的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呈现的形式,改变了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又给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更加人性化的学习方式。本刊在2010年10月的一组特稿《新组元形式,新技术环境,新学习方式》,呈现了常州市电教馆戴晓娥老师组织四个实验团队进行新技术环境下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得到很多读者关注。下面的一组文章,是这个团队的实验者,从单元组织的整体架构、单元整体教学中的字词教学、单元整体教学中的新技术应用等方面深入探讨一些实践经验,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全程参与了全市范围“新技术环境下单元整合”的实验,感受颇丰。单元整合教学作为一种趋势,一种思想,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许多人关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以“篇”为单位的,教师一篇篇地教,学生按部就班地学,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是“各自为政”,教学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以至于“篇”和“组”严重脱节。如何更科学、更有效地做好单元整合,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立足于教材本身,本着整体观的教学思想,对一组主题、体裁、题材及语言表达上能寻找到连接点的教学资源进行统整、再开发。单元整合是在一个主题的引领下知识的融合,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整合的课堂必定是智慧的,而不是为了整合而整合,更不是几篇课文简单的叠加。这次活动,以国标本苏教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为例,向大家完整地展示了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的教学过程:
一、主题的确定是单元整合的灵魂
这一单元包括了这样三篇课文:《姥姥的剪纸》《牛郎织女》《安塞腰鼓》,初看这三篇课文,无论是文体还是内容,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教师必须先找到它们之间的相通相融处,用同一个主题涵盖辐射这三篇文章,凸现单元主题思路。在第一课时中,教学生字词,初读课文后,教师便让学生确定归纳这个单元的主题。随着教师的引导,单元主题逐渐清晰,那便是“民族文化”:介绍民间剪纸艺术的《姥姥的剪纸》,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民间鼓乐《安塞腰鼓》。这三篇课文所涉及的内容都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每篇课文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如果把“民族文化”这根主线当作是一串项链,那么每篇课文所折射出来的文化、精神、力量就是这串项链上的“珍珠”,这些珍珠折射出的内容是“五彩斑斓”的。只有确立了准确、涵盖度高的主题,才能更好地把一个单元看作一个大教材来设计教学方法,安排教学活动。可以说,主题的确定是一个单元的灵魂,它融合于整个单元教学的每个小细节。
二、字词的教学为单元整合夯实脚印
单元整合,很容易走入走马观花的误区,每一篇课文都教,但每一篇都浮光掠影,教师往往为达成高效忽略了字词教学。其实,欲速则不达,不扎实的字词教学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没有完成,更不要说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那么单元整合也必定是空中楼阁。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很欣喜地看到,该教的字词,老师一个没落下,而且教的扎实,教的得法。教师分别选择了三篇课文中的这些词语:“身心入境、熟能生巧、暴跳如雷、心急如焚、奇伟磅礴、元气淋漓。”这些词语不易理解,而且在各自的课文中极具代表性,在教学词语的过程中穿插重点句子的朗读。另外,教学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生字“枣”的教学。教师出示的枣字的甲骨文,甲骨文的“枣”字两头尖尖,有刺,像极了枣核的外形,让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生字。单元整合是大模式,字词教学为最根本,如何达成这两者的融合统一,我们必须 “着高处立,就平地坐”,重视单元整合后的字词教学。
三、轻重的拿捏让单元整合实现高效
在单元整合的过程中,所有的课文不可能平均用力,而是根据每一篇文章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达成的需要,有主有次,有重有轻。《姥姥的剪纸》表达细腻,言词生动,这篇课文为精读。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语言,比如一个看似普通的“拴”,却牵动整篇文章的情感主线,利用朗读、感悟、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在感受文字张力的同时,去体会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另外,通过这篇课文的精讲,让学生体会关键句“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的意境所在。从“剪纸情趣”到“祖孙情深”进而是“文化情结”,层层递进,让学生体会“剪纸”已成为代表家乡的符号,情感的寄托。体会“剪纸声”传递的丰富的文化情结,体会剪纸给作者带来的民族文化的体认。此时,整个单元的主题已被学生所认可,内化。并以此为切入点迁移至另两篇课文,让学生也用“无论……无论……”的句式说说对第二第三篇课文的理解,将学生阅读感悟和语言表达的训练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体会感悟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乐舞所蕴藏、传递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再有,在教法上,三篇课文也各不相同,《姥姥的剪纸》重在感悟体会。《安塞腰鼓》是一篇散文,离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文辞瑰丽,情感丰富,都用短句,适合朗读感悟。因此,排比、反复等表达形式都是通过引导朗读,让学生去感受这种表达形式的特点:这样的表达更彰显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安塞人民生命的活力。《牛郎织女》是一篇神话故事,学生耳熟能详,通过与另两篇课文的比较,感受民间故事晓白通俗的表达魅力。三篇课文,在单元整体设计的视野下,采用比较的方法,高效达成目标。
单元整合,作为前瞻性的理念,是在主题的引领下教材观的改变,应该是课改下美丽的领舞者,它必定使学生思维的触须摆动的幅度更大。当然,教无定法,整合的途径也有很多,但我们的目标是也只能是为了孩子的发展。整合不应是线性的、机械的叠加,而应该是整体的模块、高效地融合,整合的课堂必定是智慧的、灵动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博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