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510

[ 张春燕 文选 ]   

精巧设计尽显简约之美

◇ 张春燕

  早在春秋时期,很多思想家的著作中就有了简约思想。《孟子•离娄下》中“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之句,意思是说学习研究应由博然后精深,最后升华到简约。孔子在《乐记•乐论篇》中也有“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之说,他认为简易就是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意思就是要把事物的本质加以总结与提炼,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儒家、道家的这些思想都为我们所熟知,也成为华夏民族思维观念的奠基。欧洲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得罗(Mies VanDerRohe)提出了“少就是多”的名言,他认为:少就是任何多余的东西都不要。
  简约思想对教学设计也有着指导意义。简约的设计往往能达到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效果。它不仅表现在形式上简洁明了,更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思维训练上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简单而又丰满,朴素而又厚实。
  教学设计一:(小学语文第八册《生命的壮歌》中《蚁国英雄》一文)
  一、谈话导入课题
  1.板书:英雄
  说说你所了解的古今英雄。
  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英雄?(具有大公无私、坚强无畏、勇于牺牲等优秀品质,为国家、民族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2.板书:蚁
  这“蚁”是指——蚂蚁。说说你对蚂蚁的了解。
  一只普通的蚂蚁,身体只有米粒般大小,重量不足毫克。所以看到蚂蚁,我们常常联想到哪些词? (弱小、渺小、不足挂齿______)
  过渡:是啊!蚂蚁外形十分小,可他们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王国。
  3.完善板书:蚁国英雄
  学生读课题。
  看到“蚁国英雄”这个标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区区蚂蚁怎么称得上是英雄?它做出了怎样的壮举?是为谁做出了牺牲……)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读出自己的见解。
  这是《蚁国英雄》一课的导入。教师引导学生从“英雄”入手,回忆英雄形象的高大;紧接着感受蚂蚁的渺小,形成强烈的对比;最后完善板书“蚁国英雄”,在学生心里形成冲突:小小的蚂蚁怎么称得上英雄?从而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灵,激起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教学设计二: (小学语文第八册《生命的壮歌》中《蚁国英雄》一文)
  二、体会火势的凶猛和蚂蚁处境的危险
  1. 紧扣三个词,初步感受火势之“旺”
  现在,大家明白蚂蚁在和谁抗争?(火)请找出文中描写“火”的三个词语。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火舌____ 火海____火神
  读读这几个词语,你有什么发现?请找出包含这几个词语的的句子。
  2. 紧扣三句话,深入感受火势之“猛”
  ⑴作者把顺着风势走着的火舌比作什么? 为什么这样比喻?
  读句子:顺着风势走着的火舌活像一串红色的项链,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
  指导学生体会两点:项链是美的,但是火的项链意味着危险;项链是围起来的,又意味着无路可逃。这样的比喻恰当地表现了形势的危急。
  指导朗读。
  ⑵ 当小小的丘陵全都被火淹没了,这地方就成了——火海。
  PPT演示火苗燃烧的情景,想象陷在火海中的蚂蚁的情况,说说感受。
  火不断燃烧着,(出示句子)引读: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
  ⑶火越烧越旺,(出示句子)引读:火神肆虐的热浪已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
  理解“肆虐”(任意地残杀或迫害)。
  联系课文,填空:______________任意地残杀______________,蚂蚁________________ 。
  齐读,感受肆虐的热浪对蚂蚁的迫害。
  3、想象说话,感悟蚂蚁处境之“险”
  在凶猛的火神面前,蚂蚁处于怎样的处境?用你知道的词语说说。
  (千钧一发、迫在眉睫、危在旦夕、走投无路、命悬一线、进退两难……)
  描绘一下蚂蚁的处境,用上这些词语。
  本设计最大的亮点,是从文中提炼出三个词、三句话来贯穿教学。三个描写“火”的词语依次出示,一个比一个大,非常直观地表现出火势的凶猛;从“火舌”到“火海”,再到“火神”,大火越来越肆无忌惮,区区蚂蚁处境之险立即凸显出来。
  教学设计三:(小学语文第八册《我不是最弱小的》)
  文中萨沙不理解为什么爸爸把雨衣给妈妈,妈妈又把雨衣给了自己。妈妈的解释是——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听了妈妈的话,萨沙立即反问——“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可是妈妈笑着回答说:“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吗?”萨沙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并且问妈妈:“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
  课文从字面上来看,似乎很简单,谁都读得懂;但是仔细推敲一下,却发现要准确领悟妈妈和萨沙的话很不容易。在对文本的多次研读中,我发现这段对话中隐含着多个推理的过程:爸爸把雨衣给妈妈,是因为妈妈比爸爸弱小;妈妈把雨衣给萨沙,是因为萨沙比妈妈弱小;雨衣最后给了萨沙,因为在爸爸妈妈眼里萨沙是最弱小的。如果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么你就是最弱小的;如果你不想做最弱小的人,就要去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人。如何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这一系列推理的过程,从而深入领悟“不甘于做弱小者”的文本价值观念,“勇于保护弱小者”的情感信念?我想到了关联词语。借助假设关系和因果关系的几组关联词语,学生很容易、也很准确地把握了妈妈的深层含义:妈妈不只是在说萨沙是最弱小的,其实也是引导萨沙要去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人。
  三、品味文字,激发情感
  1. 从妈妈之“言”,感悟启迪教诲之意
  妈妈的话是什么意思?用上关联词语说说:
  如果……那么……
  假如……那么……____
  因为……所以……__
  ……因此……
  妈妈的话仅仅是说萨沙就是最弱小的吗?同学们,会读书的人,常常能透过文字表面,去读懂弦外之音、言下之意。那么妈妈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用上关联词语说说:(如果你不想做最弱小的人,就要去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人。)
  如果……就……
  假如……就……
  要是……就……
  2、从萨沙之“行”,体会不甘示弱之情
  你们真聪明,读懂了妈妈的弦外之音。萨沙有没有听懂呢?从哪里看出?再次出示句子、插图:
  “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现在你又觉得萨沙是个怎样的孩子?
  (引导学生领会:尽管在妈妈眼中萨沙是弱小的,但是萨沙内心不甘于做弱小者,不愿意只享受别人给予的保护。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人,因为他能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蔷薇花)
  3. 从萨沙之“言”,咀嚼骄傲自豪之感
  所以,最后萨沙对妈妈说—— 出示,引读:“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
  萨沙的话又是什么意思呢?(现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了)
  萨沙的话也隐含着言外之意,用上关联词语说一说。
  因为……所以……____
  ……因此……
  你从萨沙的话中,听出了什么?(自豪,因为自己能保护比自己弱小的花儿。)
  读一读,如果能加上适当的动作,你一定更能体现萨沙的自豪!
  
  简约是一种底气,追求扎扎实实的学习;简约是一种深度,缔造充满张力的课堂。简约的教学,决不是纵容教师“偷懒”。它看上去是挺“轻松”,做起来却不容易。这需要教师练好自己的“内功”,不断提升和锻造自己,使自己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语文基础知识,使课堂呈现思维的张力、情感的张力乃至于智慧的张力。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港学校
  

精巧设计尽显简约之美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