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云雾》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修辞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美景的深深赞叹和热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抓住“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和“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让学生在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品读、想象、训练,深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美。
一、品读,感受美。
这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神奇绝妙,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绘了庐山云雾的秀丽多姿与神奇多变。而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二、三自然段,形象地感受云雾的美。这两个自然段都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为使孩子们不是为了寻找中心句而读,我在学生欣赏完庐山云雾的图片,还陶醉在庐山云雾的美丽画面中时,问:“庐山的云雾美吗?老师和大家一样沉迷其间。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笔画出最能概括庐山云雾特点的句子。”然后,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达到入情入境。看到同学们读得摇头晃脑,似乎完全沉浸在云雾的笼罩之中,仿佛一伸手都可以触摸到那一丝丝冰凉、柔滑的云雾,此刻,我知道学生已经感受到庐山云雾的秀丽之处。
二、 想象,领略美。
美丽的风景大家都喜欢。课文二、三自然段向我们展现了庐山的云雾的迷人与多变。由于学生个体素质的不一致,所以感受也各不相同。因此,我在学生品读之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进行边读边想象,感受云雾的静态和动态之美。我对学生说:“庐山的云雾有两大特点,一是千姿百态,一是瞬息万变。你喜欢哪一部分?从文中的哪些语句描写中能具体表现出来?请大家一边读一边想象。”等学生读完,我出示了下列文字:“①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云雾弥漫山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云雾遮挡山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转眼间就变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明明是__________,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变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引读上述文字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一边读,一边想象,让学生仿佛置身其间,体会到庐山云雾的变幻无常、飘忽不定的神秘之处。
三、 训练,内化美。
从品读的感觉到想象的领略,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训练阶段。我先将搜集到的不同形态的庐山云雾的图片展现给学生欣赏,再联系课文,帮助学生认识到云雾变化之快,接着借助第三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让学生明白庐山云雾的变化多的特点。我会这样问学生:“后面的省略号说明什么呢?还会变成什么呢?”最后,我让学生仿照书上的句子,把刚才想到的连起来说。比如:刚刚还是一只正在吃草的小羊羔,转眼间变成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明明是一片剔透晶莹的琼枝玉树,还没等你看清楚,它又变成了一列呼啸而过的火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训练语感。”《庐山的云雾》的教学,从品读到想象,再到训练,让课堂的旋律渐进渐强,让学生的感悟逐层深入。孩子们在语言文字所营造的云雾世界中自由徜徉,充分领略庐山的云雾那一抹迷人的风采。
作者简介:
刘国军,男,34岁,党员,本科学历,高级教师,宝应县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扬州市教学骨干。现在江苏省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实验小学工作。教学以庄重典雅、扎实高效为特点。在教学中,一直坚持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思考性和实践性的导读题、练习题,感悟文本,训练语言,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近几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或参与各级课题研究,经常承担县级以上公开课,多次在赛课中获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