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生辰纲》一文,选白《水浒传》第十六回,现人选于义务教育九年级语文上册,原回月是: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选文主要截取本回的后半部分。从回目上看,杨志丢失生辰纲的原因是吴用的“智取”。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外部原因)。综合全文看,生辰纲的丢失还有另外两大因素(内部原因)。
一、两个虞候和老都管掣肘
首先是两个虞候掣肘。两个虞候“虽只背些包裹行李,也气喘了行不上”。他们因走得慢遭到杨志的责怪,自然对杨志“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中途得不到休息的行走方式产生怨言:“杨家那厮强杀只是我相公门下一个提辖!直这般会做大!”从他们的话里可以看出,他们打心里根本看不起杨志,于是,便不时地“在老都管面前絮絮聒聒地搬口”。以至于“老都管听了,也不着意,心内自恼他”。
其次是老都管掣肘。老都管何许人也?此人乃大名府梁世杰的老婆——蔡夫人乳母的丈夫,即所谓的奶公。他在梁家总管杂务和仆役,所以称“都管”。他一开始并没有与杨志发生正面冲突,因为他也深知押送生辰纲责任重大,所以一路上尽管对杨志的做法并不认同,但只要说得过去,他还是能忍则忍。当杨志一而再、再而三地把军汉不当人看,用藤条抽打他们时,他就再也忍不住了,喝道:“杨提辖,且住,你听我说!我在东京太师府里做奶公时,门下军官见了无千无万,都向我喏喏连声。不是我口浅,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相公可怜,抬举你做个提辖,比得芥菜子大小的官职,值得恁地逞能!休说我是相公家都官,便是村庄一个老的,也合依我劝一劝!只顾把他们打,是何看待!”老都管的一席话,不但揭了杨志的老底,而且触到了他的痛处。自此,杨志与老都管的矛盾激化,杨志自己也成了孤家寡人。试想,一个连自己内部都不和谐的团队,又怎能指望它把事情做成功!
二、杨志脾气暴躁。崇尚武力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课文“智取生辰纲”的前大半部分,集中写杨志与十一个军汉之间的矛盾:一个要按照其意愿在规定时间内赶路,一个因天热难行、行动缓慢或试陶中途休息一下。在其过程中,杨志脾气暴躁,不断地用藤条抽打军汉。由于杨志是行武出身,使得他崇尚武力,以为仅凭武力就能让这十一个军汉屈服听话。语言上,杨志也是极力辱骂他们,甚至根本不把他们当人看:“这畜生不怄死俺!只是打便了!”而事实上,这种做法的结果是适得其反,以至于到了黄泥冈上,众军汉“都去松林树下睡倒了”,纵使杨志怎么抽打,他们也不起来:“你便剁做我七八段,也是去不得了!”,杨志明知黄泥冈不是久留之地,但因得不到任何人尤其是老都管的支持而束手无策。这无疑给吴用等人用酒麻翻众人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然,生辰纲的丢失原因还有吴用的足智多谋。无论是人员的选用,地点的选择,还是酒里下药,都设计得天衣无缝。
综上所述,杨志之所以丢失生辰纲,既有吴用巧妙用计的外部因素,更有杨志一方自身的诸多内部因素。因此,生辰纲的丢失就成了必然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