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心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是激励幼儿个体实现理想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儿童个性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但专家调查发现,在当前幼儿园中,有相当一部分幼儿缺乏自信心,有自卑感,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甚至很多方面不如别的幼儿,自我评价“很蠢、不能干、很差”等。通过多年幼儿教育的实践,加之平时细心的观察与了解,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自信心不足的问题。造成幼儿缺乏自信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一、过度保护而缺乏必要的锻炼
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不少家长,特别是有些长辈过多的溺爱,从不许也不让孩子做任何事。这种过度的照顾、过分的保护,实际上剥夺了幼儿锻炼的机会,使他们不仅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缺乏活动能力、游戏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遇到问题就不知所措,畏缩退避,而这更易遭受挫折、失败,因而造成自信心缺失。许多老师也有同样的行为,认为孩子是弱小的,需要我们的帮助,因此在教学中尽自己所能为幼儿做各种事情,解决各种问题。这就使得许多能力较弱的幼儿经常不能达到设定的目标,缺乏成功的体验而经常体味挫折感。由于幼儿缺乏积极思考、实践的机会,幼儿无从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而影响其自信心的树立。
二、对幼儿的否定和评价的随意性
老师、家长对幼儿的态度和评价对幼儿自信心发展有直接影响作用。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缺乏独立性,他们更容易轻信和接纳成人的评价。有的家长对孩子有过分的期望,经常指责孩子的缺点,并与其他小孩进行比较,经常说某个小孩如何如何好。成人的这种否定和消极的评价,往往会使幼儿产生“己不如人”的感觉,从而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很差、很笨,严重影响幼儿自信心的形成。
三、幼儿自身特征而引起发展水平的差异
每个幼儿由于其遗传素质、家庭、环境和教育的不同,具有不同的能力、行为、性格、智力等,这样在幼儿之间就存在着个性差异。幼儿由于某些方面的不足而又未及时得到弥补,从而导致自信心的不足。如果教师不了解幼儿的真实情况,用一把尺子来衡量,这些幼儿就不可能有什么愉快的情绪体验和获得成功的机会。时间久了,幼儿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导致自信心的缺失。
那么怎样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一、激发自信、捧出自信
鼓励与赞赏是培养幼儿自信的重要手段。幼儿是非观念模糊,不会正确评价自己,只能通过成人的评价了解自己的情况,特别是父母、老师的评价至关重要。同时幼儿的心理特点是,希望在完成一件事以后能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赏,在愉悦中建立自己的自信,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故肯定、鼓励和赏识孩子,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孩子获得成功感,促使他努力进取,争当好孩子。当然肯定、鼓励和赏识孩子,也要把握好赏识教育的时机,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当孩子遇上失败时,当孩子不敢尝试新事物、缺乏信心时,当孩子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时,教师和父母应该给予鼓励,给他们一个拥抱,给他们一个微笑,告诉他:“你行,我相信你……” 这样孩子做什么事都将会充满自信。
再如绘画活动结束时,可以让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听一听老师与同伴对自己的图画说上几句赞美与鼓励的话,把内心的喜悦化为再学习的动力;每一次游戏活动,都应有幼儿表现自己的机会,都应有幼儿突出表现的身影,每一个幼儿都希望老师多一点关注、多一点鼓励,所以老师要不时地抓住幼儿的亮点在大家面前暴光一下,来满足幼儿被老师认可的心理,以帮助每一个幼儿树立起自信,勇敢地面对一切。
因此,当幼儿取得小小的进步时,老师要不失时机地予以鼓励并及时给予表扬,使幼儿坚信自己的能力,认识到自己的长处,激发幼儿的荣誉感,强化成功感。长此以往,幼儿就会自信地参与各项活动,自信地进行探索活动。
二、建立自信、锻炼自信
《幼儿园纲要》指出,要为每一位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集体活动是锻炼幼儿的最好时机,是幼儿建立自信心的基础。在集体活动中,教师要努力创建给幼儿提供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特长和优点的机会,进一步强化幼儿自信意识,提高幼儿综合能力。
如在体育活动中,以前大班幼儿从高处往下跳的距离是60厘米,而对今天的孩子来说,这是很容易达到的要求。但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事并不能让每个孩子感受到强烈的成功感,也不利于自信心的树立。因此根据现代孩子的发展水平和能力,教师可以打破传统,提高要求,让孩子面临挑战,在不断战胜挑战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如果以120厘米的高度来要求能力较弱的孩子,就有可能使他们遭遇失败,失去信心。如果教师同时安排100厘米、80厘米、60厘米等不同的高度,孩子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并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向新高度冲击的信心。
每一个新高度对孩子来说就是一次挑战;每战胜一次挑战,孩子就获得一次成功的体验。从成功中,孩子看到了自己的能力,渐渐产生信心,逐步形成肯定的自我概念,锻炼了自信。
当然,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既要注意到幼儿的已有经验,又要考虑到在此基础上幼儿能否得到新的发展。这样,展开活动后幼儿就有自信的基础,容易获得成功,进一步加强自信。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更有利于幼儿自身优势的发挥,更有利于幼儿感受成功的喜悦。幼儿需要在成长中不断获得成功,一点点累建自信、锻炼自信,才能把自信形成品格。
三、成功带来自信、自信创造成功
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对幼儿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有过成功经验的幼儿才有自信的本钱。成功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幼儿获得自信,失败的实践活动则可能给幼儿失败的教训。
自信心强的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并经常在活动中得到锻炼,能积极地与他人交往,与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大胆尝试。
而自信心不足的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容易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因此,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善于面向全体幼儿,对能力差的幼儿给予更大的关注,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和优点,及时帮助幼儿展示才能。
当发现幼儿有退缩时,教师要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并分析原因让幼儿感到自己是有能力完成的,有能力达到目标,而且会非常好非常出色地完成。
因此,我们应该对幼儿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和要求,让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基础之上,经过努力都能获得成功。让成功给他们带来自信,让自信获得进一步成功。
四、充满自信、把握成功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幼儿拥有自信的品质将使他们一生受益匪浅。
成功是非常鼓舞人的,而对于怯懦、自卑、承受能力较差及伤残儿童来说,获得成功的机会较少,这就需要教师为这些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平时多鼓励他们参加有竞争性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笔者班原有一位口吃孩子,平时不爱说话,做什么事都怕,笔者就让他管理玩具。他很听话,管得很认真,对管理玩具认真负责,把小朋友扔掉的玩具都捡回来保管好,教师及时表扬了他,看他满脸的喜悦,笔者鼓励他主动和其他小朋友进行交谈,并要求其他小朋友主动和他玩和他一起讲故事,不要笑他。在教师的鼓励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他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他不爱说话和口吃的毛病逐渐消失了。
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为幼儿提供更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让幼儿在教师的呵护下自己把握成功,幼儿也将会变得更加自信。
总之,自信心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作用,自信心的培养将会影响到幼儿一生的发展。是以,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创设和谐的育儿环境,真正做到爱护、尊重每一个幼儿,挖掘幼儿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积极肯定评价幼儿,用自己博大真诚的爱去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从自信走向成功。
【作者单位: 江苏省姜堰市南苑学校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