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517

[ 唐德雪 文选 ]   

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 唐德雪

  [教前设想]
  21世纪是一个追求创新与超越的世纪。时代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任务,要求引导学生敢于质疑,乐于探究,在实践中学习,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不由使人想起2008年,“英国名大学与中国名高中对话”活动中,多位英国专家不约而同认为:“中国学生质疑能力相对缺乏。”可是这能怪我们的学生吗?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给学生现成的结论或答案,课堂上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大多数的教与学由教师和极少部分优秀学生包办代替,学生过分依懒老师和课本。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不会怀疑书本和教师给出的结论,久而久之,就使学生没问题可问,进而产生不敢问的心理。须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激发人的求知欲望,激起人们对世界的探讨,它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的教学是对思维方式的培养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的记忆。
  在执教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武陵春》时,我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来给这首词配图,并与课文中的插图进行对比,找出插图中的错误。其间通过分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陈述理由。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词作的情感体验,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连课本中都有错误,更何况其他的书籍,可见,阅读时真不可“尽信书”,要有大胆质疑的精神。
  [课堂实践]
  李清照《武陵春》的教读课上。(节选)
  我先让学生听了一遍网络音频朗读,又以凄楚悲怆的《二泉映月》为背景音乐亲自示范朗读了一遍,再以凝重的神情、沉郁的声音介绍词的写作背景,教室里有一种特别的安静肃穆,这正是我想要的上课气氛。接着我指导了读这首词的语气、语调、语速,让学生酝酿感情,配着《二泉映月》,微闭双目,自由地反复吟诵。待有的学生双眉颦蹙,有的学生双目紧闭如在絮语时,我感觉大部分学生已基本上能从内心感受到一点作者的愁情了——火候已到。
  师:请同学们用两分钟时间根据词句想象画面。不要受文中插图的影响。
  (生:读词沉思)
  师:时间到。请用文学语言描述你想象的这幅画面中的景物是怎样的?
  生:我想象中画面的景物是落花满地,枝叶凌乱,枝头不见半点花影,给人一种衰败的感觉。
  师:你描述得很形象。刚才这位同学说枝头不见半点花影,大家同意吗?为什么?
  生:同意。因为词中说“风住尘香花已尽”“尽”就是“没有了”的意思。
  师:真是说到点子上了。那何以见得“枝叶凌乱”呢?
  (生纷纷举手禁不住嚷起来)
  生:还是从“风住尘香花已尽”中看出,花都吹没了,说明风很大,枝叶当然会被吹凌乱啦。
  师:那同学们再看文中右边的插图是怎样的?请用文学的语言描述。
  生:枝叶丰美,繁花似锦。和我们想象的一点也不一样。
  师:你的语言精美。那是不是同学们想象的画面不对呀?
  (学生们面面相觑,甚感疑惑)
  师:是不是觉得自己想象的画面和词中表现的应该是一致的,又觉得书上的插图不可能错呀?
  (“嗯,嗯”学生纷纷点头)
  师:你们必须给我肯定的答案,到底谁对谁错?
  生(鼓足勇气):我们的对。
  师:很好。老师要的就是你们这种自信。是的,文中插图不对,可能是插图作者没有认真研读词句,也可能是他没读懂。还是古人说得好啊:“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幅图中不对的地方还有很多处,下面就请同学们对照自己想象的画面一一指出来。
  生:插图中的人物形象不对。“日晚倦梳头”一句说明她懒得梳头,头发应该乱蓬蓬的。插图中人的头发却梳得很整齐。
  生:“欲语泪先流”一句说明她正泪流不止,最起码也应该是擦眼泪的样子,而插图中没有表现出流泪的样子。
  生:词中说作者自己很愁,插图中没有表现出她特别愁的样子。
  师:那同学们结合词句具体说说作者愁到什么程度了呢?
  生:从“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可以看出作者伤心得不能开口提起往事,一提就泪流满面。
  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可看出作者的愁又多又重连船都载不动了。
  师:同学们读得很仔细。现在请用文学语言描述你们想象的画面中人物的形象是怎样的?
  生:头发散乱,满面愁容,垂泪不已,憔悴不堪的样子。
  师:你说话的句式很整齐。插图中的人物形象是怎样的?
  生:面庞圆润,体态丰腴,好像大富人家的有点闲愁的小姐。不像是经过了国破、家亡、夫死和颠沛流离的妇人。
  师:要特别表扬你能结合背景来分析形象。再想想插图中还有什么不当的地方?
  (生想了好一会儿,没有反应。)
  师:看看插图中有什么景象能表明时间的?
  生:月亮,表明是晚上。
  师:词中有表明一天中时间的词语吗?
  生:日晚。可能就是晚上。
  师:照这么说插图中月亮这个景象是正确的了。好好想想看,老师平时经常说“做人要在有疑处不疑,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
  生(很不确定状):一般都是早上起来梳头,作者怎么会到了晚上还提梳头的事呢?
  师:问得好!我们刚学过的《望江南》中有一句“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可见人一般是在早晨起床后,先梳妆打扮一番,然后才开始做事的。我们关键要弄清楚“日晚”到底是什么意思。同学们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大胆推测。
  生:“日”是“太阳”的意思,那么“日晚”就是太阳升起很晚了。
  师:这个发现了不起,哪位同学能表述得再明白些。
  生:太阳升起很久了,大概就是“日上三竿了”。
  师:此言妙极,鼓掌!这让老师想起苏轼的一句词“日高人渴漫思茶”,“日晚”就是“日高”的意思。那么“日晚倦梳头”的行为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生:“日晚倦梳头”透出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
  生:“日晚倦梳头”一句是通过日头已高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的。
  师:你们说的都好。同学们想想看,教材是用来教学的重要依据,影响面多广啊。在如此重要的材料中,竟然出现把太阳当成月亮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对此有什么感想啊?
  生:可见编者很粗心,没有认真审查,插图的人根本没有弄清词意就配图。这会给使用这个教材的中学生造成误解。以后我们工作了要特别细心!
  师(笑):现在就要养成细心的习惯。
  生:如果老师也不纠正,我们就会接受错误的知识。
  生:连教科书都会出错,更何况其他的书呢,所以我们不能迷信书本,要敢于大胆质疑。
  师:有疑问怎么办呢?
  生:有疑问就要竭尽所能弄个水落石出。
  生:编教材的人可能现在都不知道插图错了吧?
  师:嗯,有可能。我们课下一起想办法把我们的发现反映上去。同学们自己动笔给这首词配幅插图,说不定还会被编者采用呢!
  学生兴奋不已。
  [教后反思]
  一、把质疑精神的培养纳入到潜移默化的教学中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那种教师一味尊崇教参文本,老老实实按教科书解读文本,传授知识的方式应该成为过去式。那种惟课本是尊,不敢越雷池半步,甚至自己心下有疑却要想尽办法圆课本之理的教学方法和态度是“奴化”的体现。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还应主动引领学生就教参文本指点是非,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阅读精神,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急不躁,注重积累,量变引发质变,于潜移默化之中使他们在精神上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武陵春》的教学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我有意识地把质疑精神的培养纳入到潜移默化的教学中,这非但没有削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延长课时,反而使教学活动更高效了。学生更因为通过自己的思考推理一步步证明文中的插图是错误的而自信不已,课堂上师生心中都涌动着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
  二、改变“教材权威”的观念 培养不迷信书本专家的意识
  打破权威,是进行质疑,有效创新的重要条件。在新课程理念的大环境下,教材的权威意识正在逐步改变。使学生认识到教材也不是绝对正确的,也会存在问题,这不仅为学生质疑提供了可能性,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也能带着质疑的态度,从而解除学生思想上的束缚。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从内心感受到自己是处于主动求知探索的积极状态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压抑状态。质疑还能激发学生灵感,灵感是一种非常神奇而巨大的力量,可以使事情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武陵春》的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语言是多么精炼而富有文采,因为质疑使他们处于情感和表达的兴奋点,自然妙语迭出。质疑还能使学生油然而生成就感,富有质疑精神的人总是成功者,而成功的人总是不满足于现实生活中框架的限制,总是向传统观念提出挑战。而这都有懒于改变“教材权威”的观念,培养不迷信书本专家的意识。在最后谈感想这个环节,我就是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不要迷信书本、权威、专家,而要有大胆质疑的精神。
  三、教给学生质疑解惑的方法
  会提问题,也是一种能力。有的学生想提问,但不知如何表达,有的学生就是给他再多的时间考虑,他也提不出问题。这时老师应帮学生一把,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质疑,在何处质疑,从哪些方面质疑。为学生提问做铺垫。在《武陵春》的教学中,我没有一上来就很突兀地让学生找插图的错误或让他们盲目提问,而是先让他们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来想象画面。于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结合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和生活体验质疑插图的正确与否,用自己想象的画面与插图进行对比从而提出疑问。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开疑惑,这更是一种能力,也是质疑的价值体现,教学中,针对学生产生的疑惑,我从来不直接给出答案以显示老师水平多高,也不是让学生坐着枯想,而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的字词句,发扬格物致知的精神,或是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经验大胆推测来解开疑惑,辨明真知。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