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558

[ 杨爱华 文选 ]   

让想象练笔扎根于阅读教学

◇ 杨爱华

  阅读教学是文本、教师、学生之间的平等、多元对话。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充分挖掘课文的潜在因素和学生的内在潜力,引领学生从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抓切入点,纵横想象,有效地进行拓展小练笔。
  一、抓 “面”,显现共性,反思课文写感受
  案例:《第一次抱母亲》(苏教版小语第8册第13课)
  师:冰心说过:“世界上若没有母亲,这世界至少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课文中的儿子两次抱起母亲,一开始他用力气抱起了母亲的身体,而后来他是用心、用情抱起了对母亲不尽的感激和愧疚。儿子就是用这最简单的方式,表达了最深的爱。你们看——儿子就这样一抱,母亲泪光中跳动的是幸福,心中涌动的是欣慰。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
  (生静静地聆听,沉思片刻后举手发言)
  生:我觉得文中的母亲爱儿子,儿子也爱母亲。
  生:我跟文中的儿子一样只知道索取,有时还埋怨妈妈做得不好,真是太不应该了。
  生:我想到我的妈妈,她跟文中的母亲一样,为了我们一家整天忙碌着,付出了许多,我也要回报她。
  师:用心回忆,爸爸妈妈为你们做过哪些事呢?
  生:天天接送我上学,无论刮风还是下雨!
  师:同学们,爸爸妈妈心中装着我们,我们又做得怎样呢?(片刻,教室里鸦雀无声)
  生:我今后也要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生:前几天,妈妈叫我做作业,可我偏要看电视,便跟她顶嘴,现在想起来,真是不应该。今天中午回去,我就向妈妈道歉。
  ……
  师:也许我们曾和父母闹过别扭,心中充满愧疚;也许我们正在回忆父母的点滴关爱,心中充满感激;也许我们正酝酿为父母分忧,心中充满激动……就请大家以“妈妈(爸爸),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下你对父母的歉意,对父母的感激,对父母的回报。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也愁。”儿子一点小小的关爱,对母亲来说,都是莫大的欣慰。《第一次抱母亲》这一发生在母子之间的故事,显现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爱心回报”问题。正基于此,我在引领学生读懂儿子的两抱母亲,读出儿子的爱心回报后,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诱导学生反思课文,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自我对照,认识自己的不足,明晰努力的方向。继而进行练笔,让学生与父母交流,既加强了学生与父母间的沟通,又进行了正确的价值引导;既外显了读的功能,又加强了写的训练。这样的练笔,学生在思想上与文本有同感,在情感上与文本有共鸣,在方法上与文本有共通。
  苏教版小语教材的编排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出现,同一主题单元的课文都显现出共通之处。如折射人生哲理的:《最大的麦穗》《山谷中的谜底》;表现人间真情的:《爱之链》《船长》;凝聚爱国情感的:《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学生解读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引领他们反思课文,凸现共性,与自己的生活现实相链接,从而写出情真意切的感受来。当然,练笔的形式可以多样,如根据《三亚落日》写一封邀请信,根据《爱之链》写一份表扬稿,根据《烟台的海》写一份导游词等,只要是学生有感而发即可,不必拘泥于形式。
  二、牵“线”,多轨并行,改写课文编故事
  案例:《永远的白衣战士》(苏教版小语第8册第11课))
  出示:面对危险和死亡,同事们总能听到叶欣斩钉截铁的话语:“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叶欣默默地作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尽量包揽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护理工作,有时甚至声色俱厉地把同事关在门外,让你毫无商量的余地。”
  师:(引领学生读懂内容后)这段话涉及到的人物有谁?
  生:叶欣和她的同事们。
  师:是的,片段着重写了叶欣把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同事。其实,在叶欣奋不顾身地抢救病人的过程中,她的同事也在活动。我们虽然不能从课文中直接读出,但可以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映出。来,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看看叶欣的同事们。
  (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后汇报。)
  生:面对危险和死亡,当同事们看到叶欣拖着疲惫的身躯又投入到抢救中时,他们纷纷劝叶欣稍微休息一下,有的甚至想把叶欣拖走,可叶欣就是不肯离开病人一步。
  生:当同事们被叶欣声色俱厉地关在门外时,他们又心疼又感动,眼睛不禁湿润了。
  生:……
  师:同学们想象得真好。作者的笔墨毕竟有限,不可能把叶欣和同事们的活动都写下来。你愿意成为作家吗?就请大家以“面对危险和死亡,当同事们看到叶欣……”为开头,把刚才所想的同事们的活动写下来。改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要写好同事们的心理活动,尤其要写好他们被关在门外时的复杂心情。
  生:要写好叶欣和同事们的语言,这样更能表现叶欣的伟大。
  生:……
  师:的确,我们在改写的时候,也要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以及一些细节的刻画,使文章有血有肉。好,现在动笔吧!
  《永远的白衣战士》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记叙了护士长叶欣面对极具传染性的疾病——非典型肺炎,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不知疲倦地从死神手里把患者一个一个地夺回来,自己却染上非典型肺炎而不幸牺牲的动人事迹。不可否认的是,叶欣是课文的主要人物,她唱响了一首生命的赞歌。在教学中,在抓住主人翁解读课文的基础上,让配角走到台前,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后,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便会在笔下生成,不仅激发起写作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表达水平,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内化,对人物人格魅力的领略,从另一个侧面得以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学生通过想象激起写的兴趣后,教师要适当地进行方法的指导,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真正达到练笔的目的。
  当然,改写课文的角度不一、形式多样,教师要因文设练,顺情而导,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如:《螳螂捕蝉》一文让学生逆向思维,想象那个固执的吴王如果没有及时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会出现怎样的结果;《掌声》一文让学生横向对比,想象如果小英碰到的同学是一群只会嘲笑别人短处的人,情形会如何;《石头书》一文让学生细细揣摩,想象还有一些石头书还会告诉我们哪些学问。
  三、布“点”,以点牵面,回归全文补空白
  案例:《在大海中永生》(苏教版小语第9册第13课)
  (生学完课文后,再重读二、三自然段体会)
  师:大海呜咽, 浪花奔腾不息。也许,它们正把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送往祖国的四面八方……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大海、浪花在诉说些什么呢?(出示:大海呜咽, 浪花奔腾不息。它仿佛在 说:“……”)请大家根据这句话的提示,走近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写一段话。
  (生或低头沉思,或紧锁眉头,或挥笔疾书,10分钟后在音乐声中交流。)
  生:大海呜咽, 浪花奔腾不息。它仿佛在无限眷恋地说:“小平爷爷,您别走!”
  生:大海呜咽, 浪花奔腾不息。它仿佛在深情地说:“小平爷爷,您把自己的一生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自己深爱的祖国和人民。现在,您离我们而去,就让我们再送送您吧!”
  生:……您真的走了吗?您再看看您为之奋斗终生的祖国,处处气象万千,……不,您永远不会走,您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生:……小平爷爷,您的思想,您的风范,您的业绩,您的英名将永载史册!
  生:……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你们要永远记住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小平爷爷所做的努力。相信骨肉同胞终有一天会团圆。
  ……
  在层次渐推的读书过程中,学生心中蓄积了复杂的情感,有对小平爷爷离去的不舍,有对小平爷爷一生丰功伟绩的歌颂,有对小平爷爷高尚情怀的敬佩。如何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呢?此时,我想到了大海、浪花。小平爷爷的离去,苍天为之动容,大海也为之哭泣。通过想象,赋予大海、浪花人的情感,学生情感的释放通过大海、浪花这一凭借得以实施。在练笔中,学生有凭借、有空间、有深度,比起直接谈感受更是得心应手,且巧妙地体会到景物描写的句子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可以肯定的是,学生笔下大海、浪花的诉说,正是学生心理活动的反映,是学生回归全文后情感的释放。
  学完《 在大海中永生》一文,师生感觉余音仍然绕梁,由此抓住景物生发的练笔画龙点睛。其实,在小语教材中,随处可见作者语言文字中的“空白”,一句话,一个词,乃至一个标点,都可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如人物表情、动作中蕴含的内心活动:《三打白骨精》一课中,悟空第三打 “藏”“迎”“笑” 时的心理活动;又如课文结束后故事的延续发展:《螳螂捕蝉》一课中,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第二天上朝时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再如时空跨越处的情节完善:《半截蜡烛》一课中,杰克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 坐待着时的所思所想等。教师要独具一双慧眼,捕捉学生想象的契机,提供学生练笔的平台。
  总之,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坚持让想象练笔扎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半亩方塘”,既迁移了知识,深化了对文本的再次感悟,又联系了学生实际,培养了学生语言的表达等能力,同时也扎根于文本,培植了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 】
  

让想象练笔扎根于阅读教学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