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547

[ 许艳 文选 ]   

为生命剪枝

◇ 许艳

  一、课例
  不久前听一位优秀青年教师上了一节语文课,授课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十二课《夜晚的实验》。由于是面向全县各乡镇开课,所以能容三百余人的阶梯教室济济一堂。任课教师课前准备充分,加上良好的教学素养,因此,整节课虽不能说行云流水,却也是有板有眼,颇具特色。但是,这节课上发生的一幕,却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课刚开始不久,所有听课的老师就都注意到了坐在倒数第二排的那位穿黄色运动衣的小男孩,他一时学蝙蝠伸展两臂翩翩起舞,一时冲台下的听众做个鬼脸。授课老师也敏锐地发现了这个“活宝”,她微笑着说:“李明生,今天学习积极性真高啊。别急着表现哦,我们一起静下心来理解课文好吗?”这个叫李明生的男生扯着嗓子喊“好——”,引来一阵哄笑。
  当围绕“斯帕拉捷在夜晚做了多少次实验?每次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是什么?”这个问题开展小组合作讨论的时候,李明生真的“如鱼得水”了——因为此时老师允许自由发挥。他不仅唾沫星横飞,干脆“张牙舞爪”了,小组里的同学成了他肆意攻击的靶标,小课堂变成了他即兴表演的大舞台。老师几次走近他,耐着性子示意他注意讨论有效问题,可惜效果不大。
  事情终于到了爆发的阶段。一个小女孩在抢着回答完“蝙蝠究竟怎样‘听’到无声物体的声音”这个问题时,李明生竟然在座位上狠狠掐了那个女生屁股一把——他一定想这个众目睽睽的场合,老师无计可施才放开胆子招摇惹事的。女孩失声惊叫起来。女老师真沉得住气,她立即请李明生站起来,平静地问:“你对她的回答不太满意是吗?那你有什么新见解说给大家听听好么?”李明生当然无言以对。老师让女孩坐下,没想到“活宝”也乘机想突围落座。老师立即走到他面前,一字一顿地对他说:“你先站着。盯着我的眼睛告诉我,谁给了你放肆的权利!”
  全场师生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了僵持在那里的两个人身上。空气似乎凝固了。大家似乎看到了一堂流产的精彩公开课,看到了失去理智之后长久笼罩在师生心里的厚重的阴影。
  李明生可能没料到老师会真的发火。班上同学眼里喷出的强烈的责备和反感也让他顿感羞惭,脑袋不禁耷拉下来。女老师顺路下坡道:“这样吧,我们和李明生一起,再来讨论讨论蝙蝠怎样‘听’到无声物体的声音这个问题。相信李明生能用心学习,争取到坐下来的机会。”片刻之后,李明生真的有了自己的答案,长出了一口气落了座——直到下课铃响,也没见他再有什么出格的举动。
  二、思考
  1、生命要开出璀璨的花,就要不断修剪杂枝。“作为生存于教育中的生命体,其内在的发展需要与具体的教育生活有着沟通。人是‘未完成的人’,人是需要教育、通过教育而不断成为自己的人。为此,生命教育致力于促进生命体的成长,促进‘我’与‘你’的不断完善。”①李明生一类的“问题”学生身上有着明显的缺点,尤其喜欢通过一些“出格”之举来显示自己的某些“过人之处”,其实是平时某方面或自卑或散漫养成的恶习。他们不明白,生命之树需要不断修剪,才能开出璀璨之花。而纵观我们的各级公开课,很少有“问题学生”的“表演”,原因何在?并非是没有“问题学生”,要么是活动组织者扼杀了这些“捣蛋虫”的登台机会,要么是授课者对他们在公开课堂上的表演装聋作哑。对“问题学生”置之不理,实际是纵容生命的“杂枝”疯长;而把他们“收”起来,剥夺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拥有的权利,更是对生命的摧残。(尽管他们有可能在课堂上扮演不光彩角色甚至影响教学进程。)这位年轻的女老师没有“雪藏”“问题学生”,并非是她不了解李明生的“前科”,因为那是她自己班级的孩子;她也没有对李明生在课堂的拙劣表演熟视无睹,而采取了恩威并举、严慈相济的方法,这既是对生命本体的尊重,也是对生命成长质量的负责。她在冒着公开课“砸锅”的危险,践行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集体道德要奏出和谐的乐章,就要限制个体非理智的自由和愿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曾说:“只有一个人懂得了明智地限制自己的自由和愿望时,他才会珍惜生命和自由。这种明智是一种精细的教育工作。”他讲述道:有一个任性的、胡闹的、一点也管不住自己的男孩子罗曼——他会无缘无故地一会儿打了这个同学,一会儿又把另一个女孩子的连衫裙故意弄脏。有一天早晨上课前,小女孩廖霞哭着来找老师,罗曼已经把她扎小辫子的丝带扯去了。于是,老师把罗曼找来,对他说:“你听着,罗曼,你的自由是一种野蛮人的行为,它会使你在生活中摔跤的。要是成年人干出这种事,人们就会剥夺他们的自由,把他们关进监牢。我们对你采取另外一种方法。把你的右手伸出来……”苏霍姆林斯基采用了让罗曼右手失去一天自由的方式,让他真正意识到应该学会约束自己。文章最后,苏氏还说:“如果一个人在童年和少年时代,没有体验过这样一种高尚而英勇的心理状态,就是有时候应当和有必要放弃给自己预示着许多满足的那种愿望,那么就很难把他造就成人。”②公开课是展示教师个人教育智慧的舞台,也是培养良好集体道德的场合。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无疑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自觉地为整体着想。在这种情况下,当李明生做出“搅局”行为时,相信全班同学都会对他予以强烈的无声的道德谴责。而教师如果没有明确的道德倾向,仅仅为了顾及公开课的教学需要不闻不问或敷衍了事,必然让孩子们内心动摇他们以为是最珍贵的信念——对善和恶情不自禁要作出反响的信念。“从此以后,孩子们如果再见到错误行为,甚至犯罪行为时,就不会作出强烈的反应。他们发自内心的炽热而充满激情的声音将会被冷冰冰的从厉害出发的理智的声音所压倒。”③所以,应该称赞女老师在这节课上表现出来的道德勇气。当然,年轻的女老师也非常懂得“限制自己的非理智的自由和愿望”,她举止从容,惩处有度,充分显示了教育艺术的魅力。这,也是听课同行在课后研讨时对她褒扬的一个重要方面。
  
  【注释】
  ①李家成:《生命教育:教育与生命体之间的相互玉成》,《中小学校长》2008年第一期
  ②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57页。
  ③苏霍姆林斯基:《关心孩子的成长》,北京师大出版社第39页。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云县伊芦中心小学】
  

为生命剪枝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