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524

[ 李纯德 文选 ]   

关照整体 关注细节

◇ 李纯德

  当耳畔还回想着“隆隆、隆隆”的鼓时,单元整体教学的第三课时《安塞腰鼓》已落幕,令人回味。
  一、 关照整体,发现差异
  课的起始,便烙下了单元整体教学印痕:“围绕着“民族文化”这个主题,本单元中的三篇课文都是通过怎样的内容和形式呈现的。”这一问,是转承之意所在。承者,是再次引着学生去关注“民族文化”这个主题,转者,是引着学生们去发现整个单元课文的表现形式差异。
  作为一篇充盈着民族文化元素的文本,光靠说教与强制的牵引显然是不科学的教学方式,它需要学生们去体验,去发现。事实上,这个环节的呈现,已经在展示给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那就主动去发现,用心去咀嚼这篇课文所独有的表达形式。
  牵手是爱,放手也是爱。学生们的发现是丰富的,有从内容角度进行阐述的,有从文本形式来说明的,不论何种发现,都是珍贵的,因为学生们已经做好了进行体验的准备。当然,这样的准备仍然是在“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学习活动。
  整体上的关照,是巩固,也是心灵的再次被感染,引导发现差异,是对单元课文的再次回望,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的准备。
  二、关注细节,体味独特
  1.感受反复,理解反复。《安塞腰鼓》课文的独特表现形式在哪?可能语文老师会呈现给你诸多的解读体验。但有一点无可非议,那就是反复的表现手法,而且集中在“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上。反复了四次,于是课文就自然形成了四个层次。老师更是顺势而导,带领着学生们进行了必要分层,在找到四次重复的句子后,再次加强了学生们对这种独特表现形式的认知。
  更为可贵的是,老师并没有就此停下对这种独特表现形式的学习,一个“好在有——,你看(听)——”的句式练习引领着学生们步入了对理解反复的学习环节。四个层次的学习就以此为开始,又以此为结束。这句反复的语言所担当的价值,就在师生课堂上的反复理解中得到体现。
  当然,理解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朗读,学生在一遍遍的理解后,朗读的效果也在递增,课堂上老师及时地呈现课文朗读的视频,更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得到潜在的引领与渲染,于是,我们便听到了安塞腰鼓该有的气势。
  2.感受文体,体味独特。《安塞腰鼓》作为一篇散文,没有太多的情节与细节,有的就是通篇的情感言语,有的是与安塞腰鼓与之相配的滚烫场面。如何体味这种独特?教师的教学方式是与第一环节相呼应的——发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用学生的亲身体验去体味。
  这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他们必须从学习的角度中挣脱出来,站到一个鉴赏的视角去审视课文的语言,那就必须有老师针对性的引导。课堂在经历了对反复表现形式的来回理解后,教师呈现了一段诗,固然那只是课文语言的诗行排列,但学生接下来就要去发现课文独特表现手法的铺垫。
  “这样的形式读后给你怎样的感受?”“整篇文章还有很多这样像诗一样的句式,找一找,读一读。”讨论后的提问,学生们再次回归文本,回归文本表现的细节中,发现的成果是丰富的,甚至是全面的。大量的短句运用被发现了,这是表现安塞腰鼓该用的言语形式,因为它富有动感。排比、叠词的运用被发现了,这对于表现安塞腰鼓的激烈与活跃是十分恰当的。甚至连感叹号的多次运用也被发现了,这样的场面,怎能不让人发出感叹呢?
  如果细心听课的老师,还会发现,课堂上老师回应学生的语言也是紧紧围绕着本课独特的表现手法而去的。每当学生有了一种发现时,老师都不失时机地在肯定基础上进行归纳与提炼,不断地暗示着学生们体味这篇散文独有的表现形式。
  三、总结差异,回归整体
  “《姥姥的剪纸》和《牛郎织女》适不适合采用这样的句式,并说出理由。”的出示,让在场师生们激动的心灵又回归到静思中,回归到单元整体上来,正如课文最后的那句话那样,“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的处理方式。观点在讨论后归一:不同的内容与情感需要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进一步了解文本内容与表达形式的关系。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怀德苑小学】
  

关照整体 关注细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