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够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以上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对《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含义的解读。笔者不同意其中的两个观点。理由如下:
首先,从时代背景来看,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有四年。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他被逮捕入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一点被杀。经多方营救,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到偏远的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实际是被变相看管起来。
从这个时代背景来看,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多么郁闷又凄凉,在“月色入户”的夜晚,他感慨万千,夜不能寐,只得去寻找与自己有同样遭遇的好友张怀民夜游承天寺,以排遣心中的郁闷和凄凉,怎么可能是“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从繁华的京城一再被贬,沦落为偏远地区的毫无职权的地方小官,又有什么好自豪的呢?
其次,从文中的描写来看,并没有写两人的片言只语。按理说,两个人夜游承天寺,总会扯上几句话吧!但文中却偏偏没有写二人说的一个字!这说明,两人的心情是一样的,所谓同病相怜,用“此时无声胜有声”来形容两人的心情是再合适不过了。所以这里的“闲人”实际是苦人,可怜的人,寂寞的人,无可奈何的人。
综合起来看,《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凉心情,并借此表达对朝廷的不满,只不过这种表述是那样的委婉含蓄。
【作者单位:安徽省当涂县姑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