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576

[ 蔡立春 文选 ]   

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 蔡立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者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小学语文作文是练习、习作,是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就怎么写,无须做太多的加工润色。小学作文和初高中作文有不同阶段的要求,不应拿初高中作文的要求,甚至拿文艺创作的标准去衡量小学生作文。要鼓励小学生“我眼看世界,我手写我心,”写放胆作文,写我见我想的。过去大纲对于作文的要求偏高,是造成多年来学生作文难的主要原因,现行的义务教育新课标中已经作了调整,其目的就是为了全体学生通过小学阶段扎扎实实的作文训练,都能达到能说、能写的基本要求,从而大面积地提高作文的教学质量。当然,在教学中,对于个别学生在作文方面有特殊潜能的,教师应因材施教,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丰富学生的见闻
  小学作文教学应该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书写生活。平常的“小马虎”,不善于观察生活的,临到作文时,肯定没有内容可写,这是造成作文难的症结所在。不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那么“怎么写”就无从谈起。因此,小学作文指导首先是从作文内容入手,这不仅是个教学方法问题,而且也是个教学思想问题。其次,我们讲的作文从内容入手,不是说临到作文时,先顾及作文内容,然后是格式,思路,方式。而是从大的范围讲的,指导小学生作文是从指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做起,是让学生平时多花功夫,多观察、多阅读、多摘录、多练笔。正如新课标所提出的“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也就是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第三,作文课上,指导学生从内容入手,还体现在激发学生作文的愿望,激情,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从平时的积累素材中选择作文内容,做到有东西写。第四,从内容入手,只是强调在指导作文时,内容和形式比较;要先内容后形式,先指导学生“写什么”,再指导学生“怎么写”,而不是不讲形式,只讲内容的罗列。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多角度的习作能力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作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注重培养学生作文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习作情境。作文训练方式也应随着语文教学内容的变化而灵活多变,新课标明确指出:“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从另外一个层面说,记事作文是作文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所以作文时,教师不仅要学生练习写记叙文,还要学生练习应用文,出全命题作文,出半命题作文,也要出自由命题作文。要鼓励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和学校活动经常练习。除了作文课的习作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平时多练笔,低年级学生可以练习写日记,高年级学生不仅要求写日记,而且要求写日常生活情节的练笔。教师要及时检查,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之处,帮助学生树立和巩固作文信心,使全体同学的作文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批改来代替学生的自我实践,适时地指导学生修改作文。以往学生将作文交给老师,由老师批改,学生的作文训练就完事了,甚至有些学生自己的作文连回头读一篇的“机会”都没有,长期以往学生缺乏了基本的责任心,这样的作文训练费时多、收效微。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应当是作文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说互评、互相交流习作,不仅让学生互相修改,还能让学生养成自己修改的习惯。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负责精神,明确知道自己的作文有了哪些进步,还存在哪些不足,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学会修改作文内容,还能使作文中心更明确,内容更具体;学会怎样斟酌表达形式,使作文条理更清楚,语句更通畅,字词、标点运用更恰当。指导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还应从学生练习作文之日起抓起,从内容到形式;从词句到段篇,逐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使学生朝着“自成作文,不待老师改”的境界稳步前进。
  写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的重要过程,写作能力更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我们要通过对全体学生进行扎扎实实地作文训练,使其都能达到能说、能写的基本要求,圆满完成新课标作文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二小学】
  
  

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