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529

[ 张宇 文选 ]   

把握时机,有效拓展

◇ 张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其目的即在于将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确实,文本教材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教师需要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打开通向大千世界的窗口。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拓展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植根于广大语文教师的心中,大家也都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着,探索着,以求活化教学资源,扩展阅读渠道,优化课堂教学。然而,深入小学语文课堂,我们也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比如过多地注重形式,拓展无效;拓展得不是时候,得不偿失;过多的拓展,喧宾夺主;拓展牵强,曲解文本;拓展随意,脱离中心等等。因此,我们应该在拓展的热情之余作一些冷静的思考。“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何以使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也做到如此,既不缺乏火力,也不过犹不及,而是准确而有度呢?我认为,有效的拓展与衔接,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在文本教学最急需的时候进入教学环节。否则,再好的材料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拓展在课前——储备知识,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学习课文储备能量,教师在课前可以有选择地利用拓展阅读做铺垫,引导学生就作者的介绍,或和写作背景、主要人物、主要事物相关的内容翻阅浏览,以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新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更好地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尤其重要的是,这些生动、真实的材料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如《第一朵杏花》是苏教版国标本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四年级的学生对文中的主要人物竺可桢是陌生的,阅读这篇课文,体会竺可桢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科学研究态度更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之前,我布置学生一项重要的预习任务,认识一位陌生的朋友——竺可桢。通过查阅资料,学生了解到他是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了解了他一生的巨大贡献。我还推荐学生阅读了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小故事,让学生初步感受竺爷爷是个怎样的人。课堂伊始,我出示竺可桢的画像,请同学们介绍这位朋友,在大家热情地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时,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还拉近了学生和竺可桢及文本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对教材中这个小故事的阅读兴趣,为下一环节精读感悟课文做好了铺垫。
  二、拓展在课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文本内涵的理解往往会出现差距,可能是一个词、一个句让人费解,或许是一处简约的表达让人参透不了其中的含义,而此处常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处,此时,教师应不惜“笔墨”,利用拓展材料帮助学生答疑解难。因为在对原有课文理解研读的基础上,又呈现了另一个信息,另一种认识,另一种思维,学生在阅读这些拓展材料的时候,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它与课文内容进行对比、整合,两者互相渗透,互相借鉴,不同角度的几个信息在结合教学中形成合力,有助于学生较为准确而深入地理解阅读文本。
  1.层层推进的拓展,理解关键词、句。词句是表达文章思想内容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是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内容。课文中的关键词、中心句往往对学生理解文本起着提纲挈领、点明中心的作用,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点,有效拓展,从而使语文课堂更精彩、更深入发展。让我们看一看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槐乡五月》一课的教学中是怎样拓展的。
  师:读了第一自然段,你觉得槐乡怎么样啊?
  生1:感觉槐乡非常的美!(读)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师:(板书:似、像、如)这三个字很有意思,看看有谁读懂了?
  生2:洋槐的花似冬天的雪。
  生3:洋槐的花像玉雕的圆球。
  生4: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的洋槐花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师:为什么槐花有的时候似……有的时候像……有的时候如……同样的槐花为什么有不同的样子?
  生5:远近不同,角度不同,槐花的样子也不同……
  师:是的,作者非常喜欢槐花,于是用了三个比方表达了这种喜爱之情。……老师最后出一道题:课文用了很多比喻,如果用比喻句描述五月的槐乡,我们可以说它像什么?似什么?如什么?请你们写一写。
  薛老师紧扣课文中的比喻这一语言特色,抓住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打比方的句子,突出三个比喻词,层层深入,步步拓展。第一步,引导学生弄懂写了什么,明白把槐花比作三种事物;第二步,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写,明白不同的观察角度会产生不同的感受;第三步,引导学生领悟这样写的好处,传达喜爱的情感;第四步,在教学的最后拓展,走出文本。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薛老师运用这种层层推进的拓展方法,既启发学生体会句子的内涵,领悟语言的运用之妙,又眷顾整体,迁移到语言的灵活运用。这种融理解、感悟、体验、运用于一体的拓展是多维度、深层次、高效率的立体推进,这样的学习必能让学生的思维日益灵活而深刻,语言便会日渐灵动而精彩。
  2.丰满文本的拓展,填补文本的空白
  接受美学的理论家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文本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表现性语言”,这种语言包含了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这是由文学作品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文本的空白,往往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但有些课文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单靠仅有的教材内容和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是无法对其进行深入理解的。语文课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空白”,给学生提供解读、感悟文本的广阔的知识背景和文化背景,让文本在学生面前丰富起来,进而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开启思维,展开富有个性色彩的想象,从而发现文本潜在的密码。
  例如《桂花雨》一文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童年往事、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摇桂花”这一段是课文内容的重点,通过“缠着”“铺”“抱”“使劲地摇”等动作描写生动地再现了作者童年时代摇桂花的欢乐情景,而对桂花纷纷扬扬落下来时的“雨”景并未描摹。这时,我预设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请看看书上57页的这幅插图,小琦君的表情?动作?
  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桂花飘飘洒洒落下来的情景,摇一摇,桂花落在……再摇一摇,桂花落在……让我们使劲摇一摇,桂花又落在……
  生:落在竹席上。(评价:飘落的桂花就如一只只飞舞黄蝴蝶,让竹席上都变美了。)
  生:落在头上。(评价:你的头发也香香的了)
  生:落在肩膀、手臂上。(评价:你就像披上一件金色的披风)
  生:落在脖子里。(评价:它像小精灵一样,调皮地和你做游戏呢)
  生:落在鞋子上。(评价:说不定,它还钻进你的鞋子里,给你挠痒痒呢)
  师:此时,作者的兴奋都倾注到了这个动作上,那就是——使劲地摇。来,让我们用力地摇,拼命地摇,使劲地摇,把整树的桂花都摇落下来吧!
  (齐读)
  通过想象拓展,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了鲜活的画面,让自己置身其中,设身处地地感受,从而建立起与作品沟通的桥梁,对文字背后的意义产生了个性化的理解。
  三、拓展在课后——升华主题,拓宽视野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悬而未决的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找一些同题材、同时代、同作者或同风格的文章进行拓展延伸,从教育内容方面不断输送新鲜“血液”。使学生明白阅读教材仅仅是个“起点”,要使自己到达“终点”这一路上要阅尽“无数的风景”,从而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丰富自己的修养。如学习《微笑着承受一切》后,鼓励学生走近身残志坚的人物,贝多芬、海伦.凯勒等的故事都足以让人震撼,使学生更深切地感悟主人公的坚强,懂得一个人只有微笑着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烦恼,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也可通过写读后感等方式记录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趁热打铁,让“微笑”烙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陪伴他们健康成长。又如学习《三顾茅庐》后,学生对刘备的尊重人才、对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都有基本的了解,这时老师趁势引导,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并于一个月后举办“三国故事会”,既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和表演才能,学生读得快乐,学得有劲。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延伸学习的拓展绝不是简单的读物推荐,粗糙的信息堆砌,而是需要教师找准课内外的契合点,从文本引向文本,以文本延续文本,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其实,对文本的拓展阅读是“大阅读”观的实践,教师只有在深入钻研教材和合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利用各种可贵的教学资源,启发学生合理地整合、运用,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语言材料,以最轻松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这样的拓展,定能让语文教学更加鲜活,充实而有效,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施展才华的场所,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舞台。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塘桥中心小学】
  

把握时机,有效拓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