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543

[ 吴燕子 文选 ]   

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几种片面做法

◇ 吴燕子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的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各种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笔者近些年在参加市、县及学校的各种教研活动和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既听到了许多精彩的语文课,也发现了语文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轻视字词等基本功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很多老师也很好地抓住了这一点。但也有的教师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往往整堂课都在让学生思考、讨论,谈感受、体验,却忽视了语文学习最基础的字词基本功的训练。
  推行新的课程标准,并不是说旧的教学方式一无是处,都要摒弃。像学习字词这样最基础的环节就不能砍掉,尽管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来掌握字词,但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不强,学生之间的差异也很大。因此,如果将字词学习完全从课堂教学中剥离出来,那么,时间长了,学生的基本积累定会下降。如果失去了这个基本积累,那么学生的其他能力也无从谈起,这是不言而喻的。
  二、忽视课堂的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因此,在很多语文课上,教师就围绕理解课文内容设计问题,仅仅以文本的分析来取代语言的品味,这实际上是把语文课上成心理疏导课或政治课,这其实也是片面地理解新课标,因为新课标在阐释“课程的基本理念”时还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指的就是“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因此,课堂上教师既要解读文本,还要随堂进行说、写能力的迁移训练。要敏锐地发现文本中的言语范例,品味语言,分析语言,让学生内心产生言语的冲动,丰富学生的言语体验,通过复述、仿句等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三、轻视自主思考
  合作交流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但合作交流得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那就是自主学习。如果学生对文本还没有自己的感情和理解,对问题还没有自己的思考就“合作”的话,那叫他们交流什么呢?即使“交流”了,也只能是多数人接受少数学习能力强的同学的感情或理解,这样的合作交流只会造成学生学习的不平等。这也说明教师对合作交流没有真正理解,只能说是在追求一种表面的形似,这种简单的形式对学生不仅没有任何好处,而且会使他们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还会助长部分学生的惰性,渐渐地他们上课就不会积极地参与,那还何谈“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对文本的阅读不够
  “学贵有疑”,“疑”应是学生提出来的,不应是教师故意设置一种障碍。而要学生提出“疑”来,首先要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与作者作近距离的对话,否则晃可能真正发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要提问,也得有价值,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课堂上教师应舍得把时间交给学生,要引导学生自己研讨课文,自己质疑问难,教师抓住疑难问题诱导学生熟读精思,通过分析、比较、体会、概括等手段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最后达到学业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的目的。
  五、多媒体使用过多,过滥
  现在有的课堂多媒体开始喧宾夺主。语文学习是通过语言文字这种符号系统来唤起形象的思维过程,如果教师先展示了一种形象,这种形象便率先让学生接受,使语言文字难于起到应有的作用。那样,语文课就该改名换姓了。
  其实画面和音乐只能提供阅读文本的氛围,而不能代替语言的感情与熏陶。我们传统语文教学手段中有一个很好的感情语言的手段,那就是读。过去讲“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一读百了。而现在似乎又矫枉过正,许多老师以多媒体的配乐范读或画面的欣赏来代替学生的朗读,或者干脆不读,那全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实际上语言是非常质感的东西,只有通过朗读、默读、诵读对语言近距离的抚摸来亲近语言,获得语言的熏陶,才是语感养成的最好途径。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淳县第一中学]
  
  
  
  
  
  
  
  
  
  
  
  
  
  
  
  
  

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几种片面做法
目录